病因:
疼痛通常由導致組織損傷的傷害性刺激引起。
外部因素:刀割、棒擊等機械 性刺激,電流、高溫和強酸、強堿等物理化學因素均可成為傷害性刺激。
內部因素:疾病如癌癥等導致組織細胞發炎或損傷時,釋入細胞外液中的鉀離子、5-羥色胺、乙酰膽堿、緩激肽、組胺等生物活性物質亦可引起疼痛或痛覺過敏。
其他因素:受涼、受潮濕過度勞累和長期不適當的工作體位后發生疼痛。
病理:
全身皮膚和有關組織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游離神經末梢,作為傷害性感受器,將各種能量形式的傷害性刺激轉換成一定編碼型式的神經沖動,沿著慢傳導的直徑較細的有髓鞘和最細的無髓鞘傳入神經纖維,經背根神經節傳到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經脊束核中的有關神經元,再經由對側的腹外側索傳至較高級的疼痛中樞──丘腦、其他腦區以及大腦皮質,引起疼痛的感覺和反應。與此同時,快傳導的直徑較粗的傳入神經纖維所傳導的觸、壓等非痛信息已先期到達中樞神經系統的有關腦區,并與細纖維傳導的痛信息發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