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1、黑眼圈其實分兩種顏色,一種是青色黑眼圈,這是因為微血管的靜脈血液滯留;另一種是茶色黑眼圈,因黑色素生成與代謝不全而產生,兩種黑眼圈產生的原因完全不同。 青黑色眼圈通常發生在20歲左右,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尤難避免,因其微血管內血液流速緩慢,血液量增多而氧氣消耗量提高,缺氧血紅素大增的結果,從外表看來,皮膚就出現暗藍色調。由于眼睛周圍較多微血管,因此睡眠不足、眼睛疲勞、壓力、貧血等因素,都會造成眼周肌膚淤血及浮腫現象。 茶黑色眼圈的成因則和年齡增長息息相關,長期日曬造成色素沉淀在眼周,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揮之不去的黑眼圈;另外,血液滯留造成的黑色素代謝遲緩,還有肌膚過度干燥,也都會導致茶色黑眼圈的形成。
2、眼圈發黑,通常有三種情況:
1)第一種是上下眼瞼近睫毛部位皮膚呈棕褐色或淺灰黑色,有時伴有該皮膚的輕度粗糙增厚或有皺褶。此型較少見,多在中年后才出現。這一類眼圈發黑引起的原因較復雜,有的因外傷后,局部容易遺留較顯著的色素沉著斑;有的因在眼瞼部的皮膚有脂溢性皮炎、黑病變、上眼瞼部神經性皮炎、皮肌炎或重癥瞼緣炎之后,即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皮膚粗糙、增厚及色素沉著。
2)第二種是從內眼角向下方約呈45度角的棕褐色或淺灰黑色月彎形條狀,年輕時不明顯,到中老年時期開始走向外上方一直達到外眼角,呈完整半圓形,約數毫米。此型多見,青年至老年幾乎均可見到,只有色澤深淺不同之分。這一類的眼圈發黑,一般是隨著年齡及身體健康狀態的變化而形成,多因患嚴重失眠、貧血或某些婦女病,如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及性生活不節制等,色澤會加重而明顯。
3)第三種是某些病理變化在眼周毛細血管上的反映。如動脈硬化、更年期、大病之后體質較差時,都會造成眼周充血,進而瘀血,也會使眼周變黑。
二、預防:絕大部分健康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眼圈發黑,并不算病態,平時要注意充足的睡眠及適當的營養,多吃些水果、蔬菜及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必要時做些眼部的保健按摩、溫敷等。祖國醫學認為,人的“氣血”盛衰及臟腑變化常在面部有所反映,因此,如果變化較明顯,持續時間較長者,應及時請醫生檢查。
1、瞇眼運動:
上下眼瞼要有意識做閉合運動,每日堅持在100次以上,使眼瞼肌有收縮與放松的感覺,其目的是改善和消除眼瞼下垂。
2、鹽水熱敷:
在一杯熱水中放一茶匙鹽,攪拌后用藥棉吸鹽水敷在眼袋上。待冷了再換熱的,反復進行,數天后可促使眼袋逐漸縮回。
3、食療:
1)準備冷水、鮮奶和紙巾,先將冷水及鮮奶以1:1的比例混合,再用紙巾沾濕,貼在眼睛的下半部15分鐘,就可以消除惱人的黑眼圈了。
2):用紗布蘸上酸奶,敷在眼睛周圍,每次10分鐘,眼周的皮膚就能喝飽水,這樣有利于抑制黑眼圈。
3)把一小杯茶放入冰箱中冷凍約15分鐘,然后用一小塊化妝棉浸在茶中,再把它敷在眼皮上,能減輕黑眼圈明顯程度。用浸泡過的茶葉袋擠去茶汁,同樣可以達到功效。
4)熱雞蛋按摩:雞蛋煮熟后去殼,用毛巾包裹住,合上雙眼用雞蛋按摩眼部四周,可加快血液循環。不過注意,用后的雞蛋恐怕是不能再吃了。
5)蘋果片敷眼:蘋果洗凈切片,敷上眼15分鐘后用水洗凈。蘋果含汁量越高越好。至于用過的蘋果片,當然也不能再食用。
6)洗凈馬蹄蓮藕,馬蹄刮皮,然后將蓮藕馬蹄切碎。將材料放入榨汁機,再加2杯水攪拌。將水隔渣,然后敷眼10分鐘。
7)刮土豆皮,然后清洗,切厚片約2厘米。躺臥,將土豆片敷在眼上,等約5分鐘,再用清水洗凈。
8)蜂粉1茶匙+蜂皇漿1茶匙。混和后在黑眼圈位置簿簿地敷上一層。1小時后以清水洗去,每天敷1 次,1星期見效。(說明:蜂有殺菌作用并具粘性,蜂皇漿含氨基酸,有漂白作用,且有促進新陳代謝功效。)
4、穴位按摩:
1)按摩法:用一只手支持住太陽穴,另一只手由外眼角向里輕輕做螺旋式按摩。一邊按摩一邊向內眼角移動。每日2次,每次重復5次為宜。力度要適當,不要過重。
2)指壓法:用雙手的3個長指先壓眼眉下方3次,再壓眼眶下方3次。3-5分鐘后眼睛格外明亮,每日可做數次。
3)攢竹穴、絲竹空穴、太陽穴都是能夠緩解眼部疲勞,促進血液循環的穴位。當你長時間睡眠不足,或長時間面對電腦,按壓這些穴位,黑眼圈會有所緩解。攢竹穴位于眉頭之間稍淺的凹陷中。用大拇指按住兩邊的穴位,按摩的手法有點像把兩個穴位向一起推。
5、眼部化妝注意:
1)記著必須使用適當的眼部卸妝用品,才可以徹底卸除所有眼部化妝,包括防水睫毛液。誤用不當的卸妝用品可能會導致雙眸敏感不適。使用成分過重的眼霜會令你在清早起來時雙眼顯得浮腫,所以應選擇配方較為輕柔的眼霜或啫喱。
2)很多人在眼部四周涂上遮瑕用品時,都會因一時手重弄得糊成一片。解決方法是將遮瑕用品混和眼霜,令它變得較為幼滑滋潤,再用遮瑕掃或唇掃掃勻,效果會自然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