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臨床表現就可以作出診斷。
吐奶
溢奶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正常新生兒出生后幾周內常會有溢奶,一般表現為喂奶后的一種強烈的、無壓力的、非噴射性地從口邊流出少量奶汁。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但不影響生長,嬰兒亦無其它不適或異常情況。新生兒溢奶一般不需要治療,隨著嬰兒成長,溢奶逐漸減少,約在6月至8月時可完全消失。
病理性嘔吐與生理性溢奶則不一樣,它是新生兒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引起新生兒嘔吐的疾病眾多,有一些是嚴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性,需要及時做手術治療。因此,要正確區別新生兒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嘔吐。
一般來說,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嘔吐情況較嚴重,次數頻繁,嘔吐量大,常呈噴射狀,嘔吐物中除進食的奶汁外,還會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如果嬰兒出生后唾液較多,初次進食,吞1、2口奶后即有嘔吐、嗆咳、青紫甚至窒息,多為食管閉鎖所致;出生后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后會出現腸梗阻癥狀:頻繁嘔吐,嘔吐物中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腹脹明顯,腹壁發亮,有擴張靜脈,經直腸指檢或灌腸后排出大量大便,多為先天性巨結腸;出生后無癥狀,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2-3周后出現嘔吐,逐漸加重,直至每次喂奶后立即嘔吐或不久即嘔吐、常呈噴射狀,則多為先天性幽門肥厚狹窄。先天性畸形一般需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無效。
小兒內科性疾病所致的嘔吐常常發病癥狀明顯,嘔吐一般不甚嚴重或間歇性發作,如新生兒窒息所致的腦水腫和顱內出血除嘔吐癥狀外,常有呻吟、發紺、抽搐等癥狀;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常有發熱、流涕、鼻塞、咳嗽等癥狀;敗血癥和腦膜炎常有反應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動、黃疸等癥狀;肺炎常有發熱、呼吸急促、口吐泡沫、發紺等癥狀。
總之,嬰兒出現了吐奶癥狀,如果嘔吐嚴重或除了嘔吐癥狀外還有上述的其它癥狀,則要考慮并非正常的生理性溢奶,而是病理性嘔吐,要及時去看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或錯過手術機會。
漾奶多半是由于嬰兒在吃奶時吸進了空氣。空氣進入胃后,因氣體較液體輕而位于上方,容易沖開賁門而出,同時也會帶出一些乳汁,這樣就引起漾奶。所以,在喂奶時,要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氣乘虛而入。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頭,不要怕奶太沖而只到奶頭的一半,這樣就容易吸進空氣。喂完奶后,最好讓孩子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輕拍孩子背部,可使吸進去的空氣跑出來。喂完奶后,抱起和放下孩子時動作要輕,活動度要小些。搖晃太厲害,就容易漾奶或吐奶。漾奶時的量一般較少,對孩子生長發育不會有多大影響。隨著月齡的增長,自然就好了。
減少吐奶
嘔吐、溢奶是新生兒時期很常見的癥狀之一。
新生兒的胃容量較小,食管較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較差,以上種種生理特點是引起新生兒易嘔吐的原因。
新生兒的嘔吐可以是生理性的,如正常新生兒一天可有1-2次嘔吐;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亂或消化道梗阻的主要表現。喂奶過快、喂奶量過多或不足,頻繁更換奶方,過早添加輔食,喂奶前較長時間的哭鬧,喂奶同時吞入大量的空氣,吃奶后豎起拍背或喂奶后體位變動過大如換尿布等均可引起嘔吐。但嘔吐頻繁,或同時伴有腹脹、腹瀉、發熱等癥狀,要考慮存在病理情況。較常見的有胃食道返流、感染、幽門痙攣等,而嘔吐物中有黃色膽汁樣物質要考慮外科情況。
喂養不當所致的嘔吐,經過改善喂養方式,避免以上所述的一些影響因素后會好轉,有胃食道返流的新生兒在喂奶后應抬高頭部30度俯臥位或60度仰臥位,少量多餐喂以較厚的奶方,嗎丁啉、西沙比利目前作為治療胃食道返流的藥物應用于臨床,有一定的療效。但嘔吐頻繁,嘔吐物中帶有膽汁、血液或糞便,或同時伴有腹脹、發熱等癥狀應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治療。
中醫食療法及外治法
1.枸杞陳皮粥:本粥清肝和胃潤肺。
舊廣陳皮2克、枸杞菜葉20片、蜜棗2個,煲粥。
2.茨實陳皮粥:本粥化氣健脾和胃。
舊廣陳皮2克、茨實10克,煲粥。食用時加麥芽糖些許以和胃潤腸。
3.如見口爛,可用飯湯水加少許真珠粉(真珠層粉易可)調均勻涂口腔。
4.乳母注意飲食,不可偏寒偏熱。哺乳后適宜輕拍嬰兒背部,千萬不要逗玩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