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康復治療的時間:腦血栓康復治療的時間尚無統一認識。對病情輕無意識障礙者,在急性期治療的同時就可進行康復治療;病情重意識不清時,待意識恢復1~2天后進行是適宜的。總之,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盡早進行。只要遵循生理、心理功能負荷量,從小量開始,緩慢增加,何時進行均可。
神經功能的最大自動恢復能力是病后的4~6周,6個月后恢復則困難。經系統而規范的康復治療,50%的病人可望達到在功能(活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交際能力)上完全自立。長期生存的病人中,84%能恢復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Greshan,1975)。
Nlwman認為偏癱恢復從1~7周開始,持續14周左右,以后則很難改善。在此期間出現神經纖維的再生(側出)突觸形成、新回路的開辟等腦可塑性的改善。經適當治療,康復恢復時間還會延長,特別是年齡較輕,病情較輕的患者。相反年齡大(70歲以上),則恢復情況也差;
(2)、康復治療的內容:生活能力的康復大致包括:身體(生理功能)、心理和職業能力康復;1)、康復治療應無礙于神經功能的自然恢復,并盡量促進其恢復。早期給予促腦代謝劑,改善其調節機制與血腦屏障機制,以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2)、增強健側肢體和軀干的肌力,促進殘余的肌力;3)、預防和改善肌萎縮、攣縮、骨質疏松等廢用性綜合征。對上述癥狀已發生者,提出矯正和改進方案;4)、減少或解除軀體疼痛、心理失衡及其它障礙;5)、提高或改善其職業或生活能力,增強對各種障礙的協調和控制能力;6)、預防和及時處理并發癥;7)、減少或消除復發;
(3)、對需康復功能的評價:通過測試,了解障礙程度,估計康復實施的效果。測試一般涉及病人的識別能力,運動控制,關節活動度,周圍感覺及其整合能力,交際能力等;
1)、心血管及呼吸功能測驗:如血壓、脈率、肺率、肺活量、呼吸動度等,以確定康復訓練的強度;
2)、延髓功能:包括面部對稱與否,發音、吞咽等功能正常與否。
3)、痛苦活動度為:肩屈100°,外展90°,外旋30°內旋70°;肘屈120°,伸30°;前臂完全旋前、旋后60°;腕伸30°,拇指外展30°;
4)、感覺和感覺整合能力:包括兩點覺、位置覺、實體形態覺及其它本體感覺;
5)、視覺:包括視敏度、視野、視知覺;
6)、運動協調平衡情況:有無不自覺運動、頭暈、眩暈等;
7)、生活能力:穿衣、洗臉、刷牙、大小便、購物、炒菜、做飯及交際能力。
患者能力測驗表:
P:體格情況,包括內臟疾病、腦部病變;
1)、按患者年齡而論,無明顯異常;
2)、輕度異常,不需要經常給以醫療或護理照料;
3)、中度異常,一般需予醫護照料,但仍能走動;
4)、重度異常,經常需要醫護照料,臥床不起或需輪椅。
U:上肢情況,包括肩胛帶、頸和上胸椎。
1)、按患者年齡而論,無明顯異常;
2)、輕度異常,活動范圍和功能尚好;
3)、中度異常,但能進行有限范圍的日常生活運動;
4)、重度異常,需經常給以護理照料。
L:下肢情況,包括骨盆、下胸椎和腰骶椎。
1)、按患者年齡考慮,無明顯異常;
2)、輕度異常,活動范圍和功能尚好;
3)、中度異常,尚可作有限的走動;
4)、重度異常,臥床不起或限于輪椅。
S:與言語、視聽有關的感覺成分。
1)、按患者年齡考慮無明顯異常;
2)、輕度偏差,但不足以引起任何明顯功能障礙;
3)、中度偏差,可引起明顯的功能障礙;
4)、重度偏差,導致聽、視或言語能力完全喪失。
E:排泄功能,即對直腸和膀胱的控制。
1)、控制完全;
2)、偶然發生緊迫性失禁或夜間遺尿;
3)、直腸、膀胱失禁或潴留與控制呈周期***替;
4)、完全失禁(直腸或膀胱)。
S:精神的情緒狀態。
1)、按患者年齡考慮無偏差;
2)、情緒、性情和人格方面有輕度偏差,但并不影響適應環境;
3)、中度變異,需要某些照料;
4)、嚴重變異,需要全面照料。
(4)、臥床期康復治療:在作出腦及肢體各種功能的評價后,便可針對具體病人選擇最佳康復實施方案。臥床期:是指急性期或功能障礙嚴重尚不能活動期。臥床期主要預防廢用綜合證。要實行主動運動與被動相結合,全身與局部相結合,以健肢帶患肢,以近端大關節帶遠端小關節,以下肢促上肢。具體做法如下:
1)、保持良好的肢體功能位置,防止肢體變形和功能障礙。如肩關節的功能位
置為敬禮位;髖關節伸直,腿外側可放一沙袋或枕頭;膝關節伸直,足要和小腿成90°角度,以防止足下垂;
2)、定時變換體位,預防褥瘡和墜積性肺炎。利用緊張性頸反射、緊張性腰反射和緊張性迷路反射等以抑制痙攣狀態。
緊張性頸反射通常:
1、對稱性頸的屈曲可促使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而頸伸展可促上肢伸展和下肢屈曲;也可能頸伸展促使兩側上下肢伸展,而頸屈曲促使雙上下肢皆屈曲,總之誘發頸發射的感覺感受器,可使頸上部關節活動靈活;
2、非對稱性指腭伸展促進顏面朝向側的上下肢伸展,而枕側屈曲促進顏面朝向側的上下肢屈曲。緊張性頸反射本是原始反射,當中樞損害時則又易顯示出來,主動利用這種反射利于隨意運動改善。
緊張性迷路反射:
仰臥位時伸肌處于優勢,下方上下肢伸肌占優勢。緊張性腰反射:當上半身向左旋轉時右側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占優勢,左側的上肢伸肌和左下肢的屈肌占優勢。向左旋轉時則與之相反;
3)、常用被動運動方法:
下肢被動運動:
1、勾腿運動抬起病人一條腿,使膝關節伸直,一手托小腿下部,一手捏住腳底前方,向前推前掌部,使足尖勾起,再向后使腳步面蹦起。其作用是拉長跟腱及腳背肌腱,并使小腿肌肉被迫緊張;
2、轉足運動保持上述姿勢,手推腳底前部,由外向內,再由內向外作旋轉運動。目的是伸展踝關節部韌帶,提高靈活性;
3、伸腿運動一手托踝部,一手握住膝部,使大腿抬起,小腿下垂,一手按膝,一手順勢將腿抬起,使腿伸直。其作用是拉長膝后韌帶,活動膝關節;
4、壓腿運動保持屈膝收腿姿勢,將小腿壓向大腿,大腿壓向胸部,可拉長腿四頭肌及臂大肌;
5、下肢按摩將腿伸直,兩手由上向下作提攝按摩,增強肌肉彈性,恢復疲勞。
上肢被動運動:
1、肩部運動一手托住病人上肢肘部,一手將病人上臂外展,復原,再向前做上舉動作;
2、前壁運動托住病人手腕及肘關節,掌心向上,作屈曲伸展動作,再伸直前臂,掌心向下,作前臂內旋動作;
3、手部運動幫助病人作手腕屈伸運動及手指屈伸運動;4、按摩運動
(5)、腦血栓康復的功能訓練:腦血栓病人的病情穩定后,可在被動運動的基礎上及早在床上進行功能訓練。訓練要調動病人和陪護家屬兩種積極性,要循序漸進,訓練方法、訓練強度和訓練量要因人、因病情而異,動作要柔和,有計劃、按規范、持之以恒,并隨著康復情況靈活調整方案和方法;
1)、基本活動訓練:基本活動訓練包括各個關節的活動度、站坐位的平衡及移動軀體動作的協調。這是病人生活自理的先決條件。
訓練方法是:
1、坐位平衡訓練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漸去除支架,把雙腿放在床邊,也可在床側或床頭設上圍欄桿、把手或捆上繩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