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萊菔子的認識都比較模糊,其實說白了萊菔子就是白蘿卜子,就是成熟后的果實曬干,搓出種子,一般萊菔子常用就是炒,將炒好的萊菔子冷涼,可以用來泡水喝,萊菔子本身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化痰止咳,消除脹氣等作用,那么除了這些還有哪些功效呢?
別名
蘿卜子、蘆菔子。
來源產地
萊菔子,始載于《日華子本草》,歷代本草均有收載。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蘿卜(白蘿卜、青蘿卜等)的種子。全國各地均有生產。以河北、河南、浙江、湖北、四川產量最大,均為栽培。
采收炮制
一般在夏秋間,種子成熟變黃紅時即可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搓出種子,簸凈果皮及雜質、將種子曬干,生用。
萊菔子
炒萊菔子:取凈萊菔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氣為度,取出,放涼。
性狀特征
商品均以統貨供應。顏色有褐、紅、黃等色。以顆粒飽滿、無雜質、油性大、色紅者為佳,以浙江紹興、梁湖的產品最優,稱為杜卜子。
萊菔子功效與作用
性味歸經
辛、甘平。歸脾、胃、肺經。
功效
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應用
1.食積氣滯證
本品味辛行散,消食化積之中,尤善行氣消脹,故多用治食積氣滯所致脘腹脹滿、噯氣
吞酸、腹痛等,常與山楂、神曲、陳皮等同用,如《丹溪心法》保和丸。若為食積停滯又兼脾虛者,可在上方中加白術,以消補兼顧,如《丹溪心法》大安丸。若治食積瀉痢,里急后重,可與木香、枳實、大黃等同用,即《方脈正宗》方。
2.咳喘痰多、胸悶食少
本品既能消食化積,開胃進食,又能化痰止咳、降氣平喘,且作用較強,常用治痰涎壅盛,咳嗽氣喘,胸悶。而兼食積者尤宜。如《食醫心鏡》單用本品研末服即效;或與白芥子、蘇子等同用,如《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3.氣脹氣膨證
本品味辛善行氣除脹。《本草綱目》引《朱氏集驗方》方,用本品研汁浸縮砂為末,末飲服,即效。此外,古方中有單以本品生用研服以涌吐風痰者,但現代臨床很少用。
傳統應用
①治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唾膿血:萊菔子一合,研,煎湯,食上服之。(《食醫心鏡》)
②治百日咳:白蘿卜種子,焙燥,研細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許,一日數回。(《江西中醫藥》(12):1963)
③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發者:蘿卜子淘凈,蒸熟,曬研,姜汁浸蒸餅丸綠豆的功效與作用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咽下,日三服。(傅滋《醫學集成》清金丸)
④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卜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的功效與作用水啜用,不宜煎熬大過。(《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⑤治一切食積:山查六兩,神曲二兩,半夏的功效與作用,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各三兩,陳皮的功效與作用、連翹、蘿卜子各一兩。上為末,炊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丹溪心法》保和丸)⑥治氣脹氣臌:萊菔子,研,以水濾汁,浸縮砂一兩,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為末。每米飲服一錢。(《朱氏集驗醫方》)
⑦治痢疾有積,后重不通:萊菔子五錢,白芍的功效與作用藥三錢,大黃一錢,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⑧治風秘氣秘:蘿卜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莢末二錢服。(《壽域神方》)
⑨治中風口噤:蘿卜子、牙皂莢各二錢。以水煎服,取吐。(朱震亨)
⑩治風頭痛及偏頭痛:萊菔子半兩,生姜的功效與作用汁半合。上相和研極細,絞取汁,入麝香少許,滴鼻中搐入,偏頭痛隨左右用之。(《普濟方》)
⑾治小兒盤腸氣痛:蘿卜子炒黃,研末。乳香湯服半錢。(《仁齋直指訪》)
⑿治牙疼:蘿卜子二七粒,去赤皮,細研。以人乳和,左邊牙痛,即于右鼻中點少許,如右邊牙疼,即于左鼻中點之。(《圣惠方》)
⒀治跌打損傷,瘀血脹痛:萊菔子二兩,生研爛,熱酒調敷。(《方脈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