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有人覺得渾身沒力氣,舌苔還發(fā)黃,每次大便也都是不舒服,天天一副沒精打采的狀態(tài),如果你有這些癥狀,要注意有可能是身體濕氣比較重,長時間處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就很容易患上濕氣,要想去除濕氣,薏米就是不錯的祛濕食物,平??梢灾筠裁准t豆粥喝,慢慢可以改善濕氣帶來的煩惱。
濕氣,水液代謝產(chǎn)物,中醫(yī)分為水、濕、飲、痰。濕氣的特質:性屬陰寒,易傷陽氣,其性粘滯,阻滯氣機,纏綿難去。
簡單來分,濕氣有兩個來源。外濕和內濕。外濕來源于外界氣候,所以沿海城市者,體內多濕氣。至于內濕,主要來源于脾虛,脾胃虛弱之后,不能夠運化吃進去的食物,這些沒有被運化的食物,堆積在體內,生成了濕氣。
脾虛生濕氣,濕氣又會加重脾虛,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怎么祛濕才正確?
物理學中,關于水汽蒸發(fā)速度的三個決定因素:氣溫,氣流,面積。祛濕的道理,是一樣的,不過在中醫(yī)理論里,“氣溫”對應“溫法”,“氣流”對應“理氣法”,“面積”對應“發(fā)汗法”。
[溫法]濕氣性屬陰寒。《內經(jīng)》說:寒者溫之;《傷寒雜病論》說:痰飲當以溫藥和之。說明,溫法是治療濕氣的根本大法。
[理氣法]人體內氣走得不順,容易生濕氣。濕氣又阻礙氣的運行,形成惡性循環(huán)。久坐之人易生濕。所以祛濕,要理氣,要讓全身氣血通暢。
那么,為什么說“祛濕別再迷戀薏米紅豆”?
我們來看紅豆薏米粥屬于上面三種的哪一種呢?都不是!
祛濕要溫,紅豆和薏米都屬微寒性;祛濕要理氣,但紅豆薏米皆寒,寒性的藥物會影響氣的運行;祛濕要發(fā)汗,紅豆和薏米都不能發(fā)汗;另外,祛濕還要健脾,炒過的薏米才能健脾,因為炒用能夠減輕它的寒性,但紅豆健脾的作用微乎其微。
有些人可能不服氣了,會說“我一直喝薏米紅豆啊,祛濕效果感覺挺好啊”。濕氣其實也分很多類型,有一種類型是濕熱,喝了寒涼的薏米紅豆,把濕氣熱氣壓下去了,仿佛癥狀減輕了,但實際上,把脾給傷了,脾胃的正常運作,運化食物,是需要陽氣的,而寒涼的食物和藥物,會損傷陽氣,所以這類人對濕氣的抵抗能力是越來越弱的。
不過,巧搭配,薏米紅豆不但能祛濕還能健脾
紅豆和薏米,本身的確具有祛濕的功效,但真的要祛濕,必須要跟健脾益氣溫中理氣的藥,搭配起來才行的,搭配什么好呢?芡實!
芡實性平,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之功效,常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
除了搭配芡實外,紅豆也要換成赤小豆,薏米紅豆祛濕的方子來自中醫(yī),但中醫(yī)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功效較強,而紅豆主要供食用。
芡實、赤小豆、炒熟的薏米三者搭配,既健脾又祛濕.
1、豐隆穴
位置:足陽明胃經(jīng)絡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節(jié)點按該穴3分鐘,然后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功效:通調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2、足三里
位置: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穴位5-8分鐘,局部有酸脹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濕功能,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順時針揉按2-5分鐘。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適用于濕滯、胃脘飽脹、噯氣者。
4、曲池穴
位置:手陽明大腸經(jīng)合穴,完全屈肘時,位于肘橫紋外側端處。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點揉此穴2-5分鐘,亦可用四指并攏,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
功效:可泄大腸濕熱,用于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