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常常出現的,很多喝茶的人都知道碧螺春是一種好茶。碧螺春在茶葉里面是屬于中國的十大名茶的其中一種,這種茶主要是產于同庭湖東山和西山。碧螺春為何會這樣的受歡迎呢,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和采摘的原材料要比其他的要好很多,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碧螺春是什么茶。
碧螺春這種茶葉,如果經過細心的沖泡,就會聞到淡淡的香味,這個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很多人喜歡茶,是喜歡茶的香味。那么碧螺春是什么茶這個是大多數愛喝茶的人都應該知道的。
種植分布
碧螺春,產于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批準,獲得原產地域標志產品保護。
制做工藝
殺青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
鍋溫70~75°C,采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烘干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干
采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C,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炒制特點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
以上就是向大家解釋了關于碧螺春是什么茶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對于碧螺春又有更多的了解了。品茶和生活動都一樣,要慢慢的品嘗,這樣才能更好的感受到茶的香味。如果一口就咽下去的話,連茶是什么味道是怎樣都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