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附子湯又名四物附子湯,組成成分有: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術6克桂枝12克(去皮)作用是溫經散寒,祛風除濕。主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甘草附子湯對關節炎的疼痛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甘草能緩和急迫,醫治疼痛。白術不但能去水毒,增尿利,并與桂枝同有健胃作用。附子能提高新陳代謝,使血行良好,且有止痛作用。桂枝能去外邪、調血行、協助諸藥,使發揮所期之效力。故本方常用于神經痛、風濕痛、感冒等。
1.風濕痛驃騎使吳諧,以建元元年8月26日始覺如風,至7日,卒起便頓倒,髀及手皆不隨,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腫,心多滿。至9月4日服此湯1劑,通身流汗,即從來所患悉愈。《謝映廬醫案》高漢章、得風濕病,遍身骨節疼痛,手不可觸近,近之則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當時初夏,自漢返舟求治,見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腫,且天氣頗熱,尚重裘不脫,脈象頗大,而氣不相續。其戚友滿座,問是何癥?予曰
2.寒痹單用本方治療寒痹2例,西醫診斷為慢性腰骶關節炎繼發坐骨神經痛。其中1例已有10余年病史。均獲治愈。作者認為,凡屬風濕寒痹,即使沒有汗出惡風、短氣、小便不利等癥,用本方亦可取效。
3.風濕性心臟病某女,45歲。素患風濕性心臟病、心悸短氣、汗出惡風、關節冷痛、痛有定處、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弦。此為風濕相搏,日久不愈,邪從寒化。治宜溫脾化濕散寒為主,佐以強心通陽。炙甘草15g、炮附子10g、白術10g、桂枝5g、茯苓15g。煎服。1個月后,心悸短氣較前減輕,關節已不疼痛,下肢浮腫消失,小便正常。
掌握使用附子劑的秘決是:只要抽煙不變味,吃醬油、醬湯也不變味。即使舌上有苔或潮熱也可使用附子劑。而平素嗜煙,但覺臭而不能吸者,兼飲食無味,脈浮數或洪數之;關節炎患者,則須使越婢加術湯為妥。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