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說到,菩薩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沒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則無異于凡夫;只有智慧,沒有慈悲,那么這種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樣了。所以菩薩應(yīng)該是悲智一如;大乘法應(yīng)該是慈悲與智慧平等的。但我們平常人要怎么來運(yùn)用慈悲思想呢?
慈悲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礎(chǔ)。佛教以慈悲為本,尤其是大乘佛教更是主張慈悲普度,利樂眾生是成佛的先決條件。《增一阿含經(jīng)》三十八卷《力品》云:“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慈本是指父母的愛,引申為憐愛。《辭海》引《新書.道術(shù)》說:“親愛利子謂之慈”,又“惻隱憐人謂之慈。孔穎達(dá)疏‘慈者,愛出于心,恩披物也’”。悲是指悲哀,傷心。《辭海》引顏師古注:“悲謂顧念也。”“慈悲”一詞,《辭海》注為“佛教名詞,謂以愛護(hù)心給予眾生,以安樂名慈,以憐憫心拔除眾生的痛苦為悲”。《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釋初品大慈大悲義》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慈指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這是一片愛心;悲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這是一片同情心。佛教從佛祖釋迦牟尼始,即以慈愛為懷,以悲憐為情,想拯救眾生于苦海,這對佛教以后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逐漸形成大乘的自覺覺人、自利利他的信念原則。他們喊出“我為十方人作橋,令悉踏我上渡去”,“眾生度盡方成正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人地獄”的道德誓言,顯示出慈愛悲壯的博大胸懷。?
《大智度論》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救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給予眾生未來之歡樂,故為“大慈”;它為救度眾生拔除痛苦,故名“大悲”。因此,佛教的道德準(zhǔn)則不但體現(xiàn)于對自我修持的要求,而且還貫穿在人與人、人與眾生之間的關(guān)系上,并希望和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希望和幫助他人解除痛苦。因此,它以利他為人生觀,講究施與恩惠,救除患難。
佛教宣揚(yáng)“大慈大悲”,佛陀則是奉行大慈大悲的先驅(qū)。話說佛陀的弟子眼睛失明,要穿針縫衣都很困難。作為偉大的圣人,佛陀主動去幫助這位失明的比丘,并一針一線地為弟子縫衣。有病的弟子口渴了,佛陀會去親自倒茶。有時他還親自服侍重病的弟子,為他們清理污穢的糞便和血膿。他說:慈悲就要不分大小、貴賤、高低!有一次摩羯陀國的阿閣世王與越祗國發(fā)生糾紛而準(zhǔn)備戰(zhàn)爭,就派大臣雨舍去拜訪剛從越祗國回來的佛陀,打探敵情。佛陀知道他的來意,故意不正面回答,而是同弟子阿難大談越祗國的政治民主、上慈下孝,并用很嚴(yán)肅而慈悲的神情說:“假如一個國家具有政治民主和上慈下孝的民風(fēng),這個國家必然強(qiáng)大......”雨舍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瞧,“慈悲”戰(zhàn)勝了一場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