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骨盆骨折,卻從來不好意思開口,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但是在壓力愈來愈大的今天,疾病也越來越多。患病之后,就需要在第一時間治療了。
骨盆骨折根據骨折的類型和嚴重程度不一,治療方法的選擇也不同,主要取決于骨盆環是否穩定和有無內臟合并傷。
(1)骨盆環穩定或基本穩定的骨折(A型)
①骨盆邊緣撕脫骨折
這類骨折不論有無移位,一般不需特殊治療,骨折愈合后對功能無影響。治療只需對癥處理、臥床休息,使骨折免受肌肉收縮牽拉。
②髂骨翼骨折
單純髂骨翼骨折無需復位與固定,只需臥床休息3~4周,疼痛消失后即可下地活動。如骨折塊大且有嚴重移位,為保證骨折順利愈合和早期下地活動,則需考慮切開復位以及用骨松質螺釘或鋼板螺釘內固定。
③單一的恥骨水平支或下支骨折
由于單一的恥骨支或坐骨支骨折無損于骨盆環的完整與穩定,一般臥床休息2~3周即可下地活動。臥床時在膝下置一軟枕,保持髖關節于屈曲位以減輕疼痛。
④骶椎2~3以下的橫斷骨折
骨折無移位或移位輕微者,只需臥床休息、避免壓碰,疼痛于數周后即可消退。骨折完全錯位者,從肛門用手指向后推壓多難以復位,且有損傷直腸的危險,可考慮切開復位。
⑤單側恥骨上、下支骨折
因骨折多無明顯移位,骨盆后環仍保持完整,骨折愈合后對負重功能無影響,故只需對癥治療、臥床休息、保持髖關節適當屈曲,疼痛消失后即可下地活動。
⑥恥骨聯合輕度分離
治療是用手法擠壓兩側骨盆,使恥骨聯合對合后用骨盆束帶固定,如此可減輕疼痛和使患者感到舒服。臥床休息4~6周。一般來說,即便復位不完全,亦很少遺留永久性功能障礙。對合并有尿道或膀胱傷的患者,手術后用骨外固定器行骨盆前環外固定,有利于術后護理和早期下地活動。
⑦骶髂關節半脫位
傳統療法是手法復位和用雙側石膏褲固定3個月。為減少長期臥床的許多并發癥,有的學者主張手法整復半脫位后經皮穿放加壓螺釘固定骶髂關節。對有持續疼痛的陳舊性半脫位,宜行骶髂關節融合術。
⑧雙側恥骨上、下支骨折
治療與單側恥骨上、下支骨折相同,臥床休息即可。臥床期間,在患者膝下墊一軟枕,保持髖關節適當屈曲以減輕疼痛。對未并發尿道或膀胱損傷者,一般不需行骨盆外固定治療。
(2)骨盆環旋轉不穩定縱向穩定骨折(B型)
根據外力作用方向不同,可將旋轉不穩定的骨盆環骨折分為以下兩型。
①分離型骨折
外力先作用于髂骨翼,致使恥骨支、坐骨支骨折或恥骨聯合分離。如外力繼續作用,髂骨翼則外翻、外旋,猶如打開書本一樣,結果使一側或兩側(多為傷側)骶髂間韌帶及骨間韌帶撕裂或完全斷裂,骶骨翼后側部骨質壓縮。
②壓縮型(內旋型)骨折
治療首先是穩定血流動力學和處理內臟合并傷,但同時要盡快將骨折復位與固定,因為這是控制出血的必要措施。持續、穩定的固定能防止骨折端活動導致已凝固的血塊脫落和再出血。骨盆旋轉不穩定縱向穩定骨折特別適于用骨外固定器行骨外固定,有控制骨斷端出血、迅速減輕疼痛和便于護理的優點,并可作為最終的確定性治療。
(3)骨盆環旋轉與縱向均不穩定的骨折(C型)
由于骨盆不穩定性骨折常多有其他部位損傷存在,因此其治療在原則上應按McMurtry制訂的ABCDEF方案順序進行。在治療威脅患者生命的損傷后,應盡快恢復骨盆環承重結構的穩定性。如何有效維持骨盆環骨折的穩定,是選擇固定方法的基礎。在有大量出血和因患者全身情況尚不穩定而難以承受內固定手術時,可在手術治療臟器損傷的同時對有移位的恥骨聯合行內固定,或應用外固定裝置。這雖不能達到完全整復固定后環的骨折脫位,但可減少不穩定骨盆骨折斷端的活動,有益于控制出血和預防嚴重并發癥。為救治血流動力學不穩的嚴重骨盆骨折,Ganz抗休克骨盆鉗對固定骨盆后環和控制出血更為簡捷有效。
現在動不動就有人得骨盆骨折,但是醫生說這是自己不注意生活細節造成的,因為并不是所有人都這么做,在做之前一定要做檢查,否則就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