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人扮演的角色是越來越多,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人的身體卻是越來越差了,脊柱骨折最容易被感染了。
(一)胸腰椎骨折的治療
1、單純性壓縮性骨折的治療。
(1)椎體壓縮不到1/5者,或年老體弱不能耐受復位及固定者可仰臥于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墊厚枕,使脊柱過伸,同時囑傷員3日后開始腰背部肌鍛煉,開始時臀部左右移動,接著作背伸動作,使臀部離開床面,隨著背肌力量的增加,臀部離開床面的高度逐日增加,3個月后骨折基本愈合,第3個月內可以下地少許活動,但仍以臥床休息為主,3個月后逐漸增加下地活動時間。
(2)椎體壓縮高度超過1/5的青少年及中年傷者,采用兩座法過仰復位,在給予鎮痛劑或局部麻醉后,用兩張桌子,一張較另一張高約25—30cm左右,桌橫放一軟枕,傷員俯臥,頭端置高桌側,兩手抓住桌邊,兩大腿放在低桌上,注意胸骨柄和恥骨聯合處必須露出,一助手把住傷員兩側腋部,另一手握住雙側小腿,以防止傷員墜落,利用懸垂之體重約10分鐘后,即可逐漸復位,復位者一手托住髂嵴,另一手捫摸有突的棘突,觀察是否已復位,如果仍有后突,術者可用手掌施力于后突的棘突處,使皺褶的前縱韌帶繃緊,壓縮的前半部椎體得以復位,棘突重新互相靠攏和后突的消失,提示壓縮的椎體已復位,復位后即在此位置包過伸位石膏背心,也可先上石膏后殼,干硬后傷員仰臥在石膏后殼上,包成完整的石膏背心。石膏干透后,鼓勵傷員起床活動,固定時間約3個月,在固定期間,堅持每天作背肌鍛煉,并逐日增加鍛煉時間。也可以采用雙踝懸吊法,局部麻醉后將傷員移向手術臺之一端,使其頸部位于臺之邊緣,傷員俯臥,用雙手拉住一靠背椅的靠背,靠背架上有襯墊,傷員的額部托在襯墊上,在踝關節部包棉墊,然后在踝部套上牽引帶,利用滑輪裝置將雙下肢逐漸拉高,直至骨盆離開臺面約10cm為止。依靠懸垂的腹部和經下肢的縱向牽拉,可使脊柱過伸,后突消失,壓縮成楔狀的椎體即可復位。復位的手法同兩桌法,復位后在此位置包石膏背心。包石膏方法、固定時間與噸位時間約同前。
2、爆裂型骨折的治療。對沒有神經癥狀的爆裂型骨折的傷員,經CT證實沒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可以采用雙踝懸吊法復位,因其縱向牽引力較大,比較安全,但需小心謹慎,對有神經癥狀和有骨折塊擠入椎管內者,不宜復位,對此類傷員宜經側前方途徑,去除突出椎管內的骨折片以及椎間盤組織,然后施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必要時還可置入前路內固定物,后柱有損傷者必要時還需作后路內固定術。
3、Chance骨折、屈曲牽拉型損傷及脊柱移動性骨折脫位者,都需作經前后路復位及內固定器安裝術。
(二)頸椎骨折的治療
1、對頸椎半脫位病例,在急診時往往難以區別出是完全性撕裂或不完全性撕裂,為分支產生遲發性并發癥,對這類隱匿型頸椎損傷應予以石膏固定3個月。雖然韌帶破裂愈合后能否恢復至原有強度仍有爭論,但早期診斷與固定無疑對減少遲發性并發癥有很大的好處。對出現后期頸椎不穩定與畸形的病例可采用經前路或經后路的脊柱融合術。
2、對穩定型的頸椎骨折,例如輕度壓縮的可采用頜枕帶臥位牽引復位。牽引重量為3kg,復位后用頭頸胸石膏固定3個月,石膏干硬后可起床活動,壓縮明顯的和有雙側椎肩關節脫位的可以采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再輔以頭頸胸石膏固定,牽引重量為3-5kg,必要時可增加到6-10kg。及時進行攝X線片復查,如已復位,可于牽引2-3周后用頭頸胸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約3個月。有四肢癱者及牽引失敗者須行手術復位,必要時可切去交鎖的關節突以獲得良好的復位,同時還須安裝內固定物。
3、單側小關節脫位者可以沒有神經癥狀,特別是椎管偏大者更能幸免,可以先用持續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逐漸增加,從1.5kg開始,最多不能超過10kg,牽引時間約8小時,牽引過程中不宜手法復位,以免加重神經癥狀,復位困難者仍以手術為宜,必要時可將上關節突切除,并加作頸椎植骨融合術。
4、對爆破型骨折有神經癥狀者,原則上應該早期手術治療,通常采用經前路手術,切除碎骨片,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手術,但該類病例大部病情嚴重,有嚴重并發傷,必要時需待情況穩定后手術。
5、對過伸性損傷,大都采用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伴發神經癥狀者很少,沒有移位者可采用保守治療,牽引2-3周后上頭頸胸石膏固定3個月,有移位者應作頸前路C2-3椎體間植骨融合術。而對有脊髓中央管周圍損傷者一般采用非手術治療,有椎管狹窄和脊髓受壓者一般在傷后2-3周時作椎管減壓術。
6、對第Ⅰ型、第Ⅲ型和沒有移位的第Ⅱ型齒狀突骨折,一般采用非手術治療,可先用頜枕帶或顱骨牽引2周后上頭頸胸石膏3個月。第Ⅱ型骨折如移位超過4mm者,愈合率極低,一般主張手術治療,可經前路用1-2枚螺釘內固定,或經后路C1-2植骨及鋼絲捆扎術。大部分的人就是覺得脊柱骨折很常見,往往就忽視了,但是卻不知道,有的時候卻是疾病的信號,不及時治療真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