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疾病的出現都應該追根溯源,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出病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氣虛陰吹這種疾病出現的時候,很多患者關心的只是病情發展的情況,卻沒有了解下導致氣虛陰吹出現的一些原因。
痛經為女性常見病中的一種,許多女性為此十分苦惱。在經期往往選用一些止痛片來應對,雖然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不治本。中醫在治療痛經上注重辨證論治。下面就來看看中醫是如何治療小腹冷痛的?
穴位貼敷應對經期小腹冷痛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不通則痛”。多因情志不舒、肝郁氣滯、血行受阻,經血滯于胞宮或經前受寒飲冷、坐臥濕地、寒濕客于胞宮、經血為寒濕所凝;或素體不足,大病久病之后氣血兩虧,行經后血海空虛、胞脈失養;或肝郁日久化火、熱入營血、血熱互結、血行而致。中醫治痛經分實證、虛證、寒證、熱證,臨床上以寒證較為常見。其癥狀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痛處拒按,連及腰脊,得熱則舒,行經量少,色暗有血塊,苔薄白,脈沉緊。對待因寒證引起的痛經,不妨試試貼敷,我們常選用的穴位是:
三陰交:位于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凹陷處。此穴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配合灸法,有溫補行血的作用。
氣海:前正中線上,臍下一寸半。氣海為任脈經穴,通于胞宮,可理氣活血,調理沖任。關元:位于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關元為元氣所藏之處,灸關元有強身健體抗寒作用。
諸穴合用,一般于經前三天貼敷,有溫經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另外,還可自行選用“溫灸貼”貼至肚臍部位,可達到溫經化瘀、舒經通絡、調理氣血、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一般在行經伊始時將其貼敷在肚臍上。這種溫灸貼一般藥店有售,可在家自行貼敷,這種方法簡便易行,無痛苦,也無副作用。
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在經期之前的幾天要克服自身恐懼感,心理壓力過大或久坐皆會導致氣血循環變差、經血運行不暢;要盡量控制情緒的波動,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在經期應注意飲食調理,經前和經期忌食生冷寒涼之品,以免寒凝血瘀而使痛經加重;月經量多者,不宜食用辛辣香燥之物,以免熱迫血行,出血更甚。切勿濫用藥物,應根據痛經的原因辨證施治。只要辨證恰當,因癥施治,不但能即時止痛,還能解除導致疼痛的病因,防止痛經復發。
小腹冷痛的食療方:紅糖姜湯
〖原料〗:紅糖50克,生姜20克,大棗10枚。
〖做法〗:將紅糖、大棗煎煮20分鐘后,加入生姜蓋嚴,再煎5分鐘即可。
〖用法〗:空腹服用,日服2次。
〖作用〗:補氣養血,溫經活血。適用于胞宮虛寒、小腹冷痛、量少色黯者。
〖評注〗:紅糖、大棗既補氣養血又溫經活血;生姜辛溫以助紅糖之力。
生姜羊肉粥
〖原料〗:生姜10克,羊肉100克,大米130克、鹽3克,雞粉少許,胡椒粉、太太樂雞精少許。
〖做法〗:1、將生姜去皮切成米,羊肉切成小片,大米用清水洗凈。
2、取瓦煲一個,注入適量清水,待水開后,下入大米,用小火煲約20分鐘。
3、再加入羊肉片、姜米,調入鹽、太太樂雞精、雞粉、胡椒粉,續用小火煲30分鐘即可食用。
〖作用〗:對身體虛寒、小腹冷痛、孕吐厲害者都有效。
上面是幾種氣虛陰吹的治療方法,患者在治療該疾病時不可自作主張,應該去正規醫院,讓醫生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