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腓骨骨干骨折是我們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一種毛病,但是你可別小看了它。脛腓骨骨干骨折不僅能夠影響你的正常學習、工作,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傷害
脛腓骨骨干骨折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一、治療
脛腓骨骨折的治療目的是恢復小腿的承重功能。因此骨折端的成角畸形與旋轉移位應該予以完全糾正,以免影響膝踝關節的負重功能和發生關節勞損。除兒童病例外,雖可不強調恢復患肢與對側等長,但成年病例仍應注意使患肢縮短不多于1cm,畸形弧度不超過10°,兩骨折端對位至少應在2/3以上。治療方法應根據骨折類型和軟組織損傷程度選擇外固定或開放復位內固定。
1、手法復位外固定:
適用于穩定性骨折,或不穩性骨折牽引3周左右,待有纖維愈合后,再用石膏進行外固定。①穩定性骨折無移位或整復后骨折面接觸穩定無側向移位趨勢的橫斷骨折、短斜行骨折等:在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及外固定,即長腿石膏固定。膝關節應保持20°左右輕度屈曲位,待石膏干固后可扶拐練習以足踏地及行走,2~3周后可開始去拐練習持重行走。
②不穩定骨折斜行、螺旋形或輕度粉碎性的不穩定骨折,單純外固定不可能維持良好的對位:可在局麻下行跟骨穿針牽引,用螺旋牽引架牽引復位,小腿石膏行局部外固定。術后用4~6kg重量持續牽引3周左右。待纖維愈合后,,除
③去牽引,用長腿石膏繼續固定直至骨愈合。骨折整復后,在穩定性骨折,軸線良好者,亦可考慮用小夾板固定,小夾板固定的優點是固定范圍不超關節,膝、踝關節功能不受影響,如能保持良好的固定,注意功能鍛煉,骨折愈合常較快,因此小夾板固定的愈合期較石膏固定者為短。但小夾板固定的部位局限,壓力不均勻,壓墊處皮膚可發生壞死,要嚴密觀察。小夾板包扎過緊可造成小腿筋膜間區內組織壞死,應注意避免。
④石膏固定的優點是可以按肢體的輪廓進行塑型,固定確實。但如包扎過緊,可造成肢體缺血甚至發生壞死;包扎過松或腫脹消退,肌肉萎縮可使石膏松動,骨折必將發生移位。因此固定期中要隨時觀察,包扎過緊應及時剖開,發生松動應及時更換。一般脛腓骨骨折急診固定后,常需于3周左右更換一次石膏。更換后包扎良好的石膏不再隨意更換,以免影響骨折愈合。但仍應定期隨訪,觀察石膏有無松動及指導病人進行功能鍛煉。
⑤長腿石膏固定的缺點是固定范圍超越關節,脛骨骨折愈合時間長,常可影響膝、踝關節活動功能。為此,可在石膏固定6~8周已有骨痂形成時,改用小夾板固定,開始關節活動。Sarmiento報道,脛腓骨骨折下肢石膏固定4~8周后,改用膝下管形石膏(belowkneecast),即在包扎時注意做好脛骨髁及髕骨的塑形,以減少脛骨旋轉活動。其外形略似髕腱承重假體(patellaattendonbearingprosthesis),使承重力線通過脛骨髁沿骨干達到足跟。認為這種方法可以減低延遲愈合及不愈合的發生率,并使膝關節功能及早恢復,骨折端雖可略有縮短,但不會發生成角畸形。
2、開放復位內固定:
脛腓骨骨折一般骨性愈合期較長,長時間的石膏外固定,對膝、踝關節的功能必然造成影響。另外,由于肌肉萎縮和患肢負重等因素,固定期可能發生骨折移位。因此,對不穩定性骨折采用開放復位內固定者日漸增多,并可根據不同類型的骨折采用不同的方式和內固定方法。①螺絲釘內固定:斜行或螺旋形骨折,可采用螺絲釘內固定,于開放復位后,用1或2枚螺絲釘在骨折部固定,用以維持骨折對位,然后包扎有襯墊石膏,2~3周后改用無墊石膏固定10~12周。但1或2枚螺絲釘僅能維持骨折對位,只起到所謂骨縫合(bonesuture)的作用,固定不夠堅固。整個治療期內必須有堅強的石膏外固定。
②鋼板螺絲釘固定:斜行、橫斷或粉碎性骨折均可應用。由于脛骨前內側皮膚及皮下組織較薄,因此鋼板最好放在脛骨外側、脛前肌的深面。
③髓內釘固定:脛骨干的解剖特點是骨髓腔較寬,上下兩端均為關節面。一般髓內釘打入受到限制,且不易控制旋轉外力;又因脛骨骨折手法復位比較容易,不穩定骨折需要臥床牽引的時間較短,因此以往脛骨髓內釘的應用不如股骨髓內釘普遍。
二、預后
脛腓上、中1/3骨折后,一般都愈合;而下1/3骨折后常愈合延遲或不愈合。長期固定,致使踝關節功能障礙。
以上就是關于脛腓骨骨干骨折的介紹,你一定對自己的情況有了一個大概認識,這時候也注意千萬不要隨便跟風。確實每個人的體質和身體水平都不一樣,所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