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越來越多,肥胖往往會引起很多身體疾病,像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絞痛等,所以說肥胖對身體的危害比較大,為了保持身體的健康最好就是減肥,一旦體重下降,血壓也會下降,既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又能擁有好的身材,所以說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調查資料顯示,與體重正常者相比,年齡20-45歲的肥胖者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增加5-6倍。積極控制體重可以顯著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與患病率。美國成年居民平均超重4.5千克,若將全部居民的平均體重減低4.5千克,將使5000萬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降低至正常水平,進而顯著降低冠心病、卒中與腎臟疾病的發病率和致死致殘率。雖然我國尚缺乏大規模的統計數據,但一些小型的抽樣調查數據也顯示了相似結論。
一項針對日本居民的研究發現,在3652例未經治療的初診輕中度高血壓患者中,經過8周的體重控制后平均體重下降2.9千克,其中1539例(42%)患者血壓降低至140/90mmHg以下。在正在接受一種降壓藥物治療的1922例高血壓患者中,經過8周的體重控制后平均體重降低3.2千克,其中929例(48%)患者可以停用降壓藥物。
一項以歐美國家人群為基礎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結論,該研究發現小幅度的體重減低即可對血壓發揮較為明顯的影響。在800例輕度高血壓患者中,6個月內其平均體重減低2.25千克,平均舒張期血壓隨之降低7mmHg。體重減低4.5千克的亞組平均舒張壓降低11.6mmHg。正在服用降壓藥物者減輕體重后血壓下降更為顯著。不僅超重或肥胖者控制體重后可導致血壓明顯下降,在體重正常的高血壓患者中適度減輕體重也具有一定降壓作用。這些研究結果充分論證了控制體重對于降壓治療的重要性。
關于降低體重影響血壓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來講,降低體重主要是通過飲食控制與增加體力運動而實現的。在控制飲食過程中,減少熱量攝入與食鹽攝入有助于血壓降低,而增加體力運動亦可對血壓產生有益影響。
深入研究表明,真正與血壓水平相關聯的是體內脂肪容量而非體重本身。骨礦物質含量與骨骼肌容量增加均可增加體重,但并不會導致血壓升高。脂肪所占體重的比例越高,體重與血壓之間的關系就越為密切。
因此,為降低血壓水平,最為關鍵的是減少體脂含量。人體脂肪分布特征也是影響血壓的重要因素,與皮下脂肪容量增加相比,內臟脂肪容量增加(即向心性肥胖)更容易導致血壓升高。腰臀比是反映脂肪分布特征的簡便指標,腰臀比值越高,發生高血壓以及心臟和卒中事件的風險就越大。
減輕體重最安全合理并且有效的方法是控制飲食和增加體育運動并重。僅控制飲食攝入量而不增加運動量或僅增加運動但不控制熱量攝入均難以有效減輕體重。更為重要的是,保持理想體重不僅有助于維持健康血壓,還能夠有效降低血脂異常、血糖異常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發生率乃至心血管事件危險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絕大多數減肥藥物對于身體健康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因此不推薦使用未經國家藥監部門批準的減肥藥。
控制體重的重要性不僅限于成年人群。有研究發現,肥胖的年齡越早,其對血壓水平的影響就越顯著。青少年肥胖是未來發生高血壓的強有力的預測因素,因此控制體重應從青少年抓起,有效干預青少年肥胖對于降低其未來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至關重要。
在今后各種宣教活動中,應在青少年人群中大力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運動習慣,這些舉措對于維持正常血壓以及維護其心血管健康均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