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ascariasis)是由蚓蛔線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常見疾病。本病患者以兒童居多。臨床多數無明顯自覺癥狀。臨床上常見的并發癥是膽道蛔蟲病、腸梗阻、膽管炎、膽囊炎、膽結石癥、胰腺炎、肝膿腫、闌尾炎、腸穿孔和腹膜炎等。蛔蟲感染在世界各地最為常見,全世界約有1/4的人口感染蛔蟲,主要在溫帶及熱帶,經濟不發達,溫暖潮濕及衛生條件差的國家或地區流行更為廣泛。我國各省區均有蝴蟲流行。農村人口的感染率高于城市,兒童高于成人。
1、傳染源蛔蟲病人糞內含有受精卵者,是人群中蛔蟲感染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在流行地區,用人糞作肥料和隨地大便是蛔蟲卵污染土壤和地面的主要方式。蛔蟲卵在外界發育為感染期蟲卵后,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使人感染。人因接觸外界污染的泥土,如農田、庭院地面等,經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蛔蟲卵而感染。或者食用帶有蛔蟲卵的甘薯、胡蘿卜、腌菜等食物而發生大批人群感染。
3、人群易感性人對蛔蟲普遍易感。人群的蛔蟲感染率,在地區分布上,農村髙于城市。在年齡分布上,兒童高于成人,尤以學齡期和學齡前期兒童感染率最髙。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次感染產生免疫力,是成人感染率降低的原因之一。男女無顯著差別。4、流行特征(1)地區性蛔蟲病在地區分布上,農村髙于城市,這是與當地糞便污染地面和衛生水平低等因素有關。在蟈蟲普遍感染的地區,是與該地區經濟條件、生產方式、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水平和衛生習慣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因此,發展經濟、提髙文化水平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使蟈蟲感染率降低。(2)季節性
人群感染蟈蟲的季節與當地氣候、生產和生活活動有關。在溫帶地區,冬季蛔蟲卵停止發育,春季氣溫回升到13C以上,蟲卵開始繼續發育,秋季,隨著氣溫下降,蛔蟲卵發育期延長,乃至滯育。一般認為,感染期蟲卵的出現率以7、8月為最高。臨床表現
1、幼蟲移行期少量幼蟲在肺部移行時,可無任何臨床表現。但短期內生吃了含大量感染期蛔蟲卵的蔬菜和其他被污染食物的患者,常可引起蛔蟲性肺炎、哮喘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3]。此癥潛伏期一般為7~9d,臨床上出現全身和肺部癥狀。
2、成蟲引起的癥狀大多數病例無任何癥狀。患者以腹痛最常見,位于臍周,呈不定時反復發作,不伴有腹肌緊張與壓痛。常有食欲減退與惡心、消化不良,煩躁不安、蕁麻疹等,時而腹瀉或便秘,常突然發生臍周陣發性疼痛,按之無壓痛。亦可有腹瀉、便秘等。兒童患者有時可引起神經癥狀,如驚厥、夜驚、磨牙、異食癖等。疾病治療
1、驅蟲治療苯咪唑類藥
阿苯達唑(albendazole),劑量為400mg,一次頓服。可于驅蛔蟲后10d重復給藥1次。
2、膽道蛔蟲病的治療膽道蛔蟲病如病情允許先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包括解痙止痛、驅蟲或內鏡取蟲以及預防和控制感染。必要時外科手術取蟲。
疾病預防
1.驅蟲驅除人腸內蝴蟲包括病人和帶蟲者是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2.管理糞便管理糞便,使糞便無害化,建筑衛生廁所等。3.宣傳教育宣傳蛔蟲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識。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不隨地大小便,不飲生水,防止食入蛔蟲卵,減少感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