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蒺藜屬于中藥的一種,它可以和很多其他的中藥放在一起能夠起到不同的作用。它的主要功能是活血化瘀,還能治療頭暈目眩等癥狀。所以這種藥物對于很多情緒暴躁,經常容易發怒的人們來說是非常好的,能夠和它搭配的藥材也有很多,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它都有什么功效與作用吧。
【功效】疏肝解郁,祛風明目。
【功效作用】
1.祛風疏肝
①用于肝陽上亢,癥見頭痛而眩,心煩易怒者,夜寐不寧,與桑葉、菊花、蔓荊子、鉤藤等藥同用。②用于肝腎陰虛,癥見眩暈耳鳴,頭脹痛,煩惱易怒者,與菊花、決明子、夏枯草等同用。③用于肝熱目疾,癥見目赤多淚,白睛充血、澀痛怕光,可與桑葉、菊花、青葙子、連翹、甘草等同用。④用于胸脅不舒、乳汁不通,屬肝氣郁結者,可與青皮、橘葉、郁金同用。
2.行氣活血用于少腹脹痛,可與烏藥、芍藥、川楝子、香附等同用。
3.祛風止癢
用于風疹瘙癢。另治白癜風,可單用本品為末,每次6克沖服。
【鑒別應用】
1.刺蒺藜平肝散風,用于頭痛眩暈等;炒蒺藜長于活血祛風、用于目赤腫痛等;鹽蒺藜既可平肝解郁,又能補腎明目,用于高血壓病頭目眩暈。
2.刺蒺藜與沙苑蒺藜,沙苑蒺藜甘溫,善于補腎滋陰以治下;剌蒺藜苦寒,長于清瀉肝火以治上。【配伍應用】
1.配沙苑蒺藜
沙苑蒺藜柔潤而降,刺蒺藜性升而散;前者善補腎以治下,后者長于平肝以治上。二藥合用,平肝補腎效果最好。
2.配制首烏
制首烏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怯風明目,并行血祛瘀。二藥相伍,行補兼施,散風邪,滋肝腎,主治頭痛頭昏、須發早白。
3.配白僵蠶
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風,以肝氣郁結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蠶祛風解痙。二藥合用,平肝祛風,鎮驚止痛,可治肝風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暈諸證。
4.配菊花
兩藥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熱,兩藥合用,一剛一柔,一清一散,相須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陽上擾,能止眩暈、散風熱,對肝郁化熱生風之頭痛等有效。
5.配茯苓
茯苓利水滲濕,又健脾和中,對肝脾濕阻有標本兼顧之效,刺蒺藜能平肝疏肝,二藥相伍,一滲一散,利濕平肝,使濕濁去、清陽升而頭暈止,肝氣平、不致犯胃則胃疼除。
6.配白薇
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熱、涼血,二藥相伍,清肝涼血、止眩明目。
7.配川楝子
刺蒺藜能疏肝散郁,川楝子理氣止痛,二藥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氣橫逆犯胃之脅痛脘痛最宜。
8.配合歡皮
合歡皮寧心祛瘀,消腫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郁,二藥相伍,用治血虛肝郁,癥見胸脅刺痛,肝脾腫大,周身刺癢者。
【應用注意事項】血虛氣弱者及孕婦慎用。
【用法用量】內服:6~9克,入煎劑,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或水煎洗。
【功效特點】本品苦泄溫通,辛散,輕揚疏達,善散肝經風熱,又能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為疏散下氣活血之品,常用于肝經風熱之頭痛眩暈、目赤多淚、風疹瘙癢,肝氣郁結所致的乳汁不通,以及氣滯血瘀而致的少腹痛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