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喜愛的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的死是對我們的一種鮮明的提醒,提醒我們抑郁癥是如何殘忍的蹂躪一個人,不管這個人在社會上擁有怎樣的地位或榮譽。抑郁癥由基因和環境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仍然是一個主要的精神健康問題,相較于其他精神疾病其患病率是最高的。一生中患上嚴重抑郁癥的幾率是16.6%(Kessler,2005)。有研究報道女性一生中患病幾率估計高達20%而男性為12%(凱斯勒,1994)。不僅這些機率上升,還有80%的人會得上多重障礙(凱斯勒等人,2003)。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癥最悲慘的后果之一就是冒險自殺,而白人男性患者的幾率最高(疾病防預中心數據)。對于那些患有抑郁癥還濫用藥物的患者自殺的風險就更大了。
雖然研究尚未完全解釋為什么中年以上的白人男性自殺率很高,一種可能性是,男人相對女性去尋求幫助的可能性較低,一直到為時已晚,因為他們是一直以來不被鼓勵著去表達沮喪的情緒。當男人們選擇結束生命時,他們往往會選擇更致命的方法,這個事實也可能是男性的自殺率更高的原因。我還建議那些持有社會最高權限的位置的白人,他們相對于其他包括婦女和少數民族的群體,往往有更少面對負面經歷的經驗,,應該花了一生的學習以應付這樣的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他們退休,他們的社會權利可能會減少,醫學環境缺少必須的工具來處理他們的負面的經歷,這些對他們來講都有可能是更大的挑戰。
那些使白人或其他人變成弱勢群體的原因能不能得以解決呢?研究,包括我自己的,表明消極的思維方式很可能具有使人們推向患上抑郁癥的風險。例如,那些傾向于認為生活是充滿壓力且充滿了難以逾越的障礙的人,認為,他們是不完美的或是有缺陷,或者當一些負面的東西發生時,他們會擔心負面的影響會隨即而來。這樣的人更加容易患上抑郁癥。
作為減輕抑郁癥的癥狀的一種有效形式,認知行為療法旨在改變這些負面的形式和幫助人們克服自己的沖動或逃脫生活壓力。
除了認知行為療法,抗抑郁藥物和人際關系治療也可有效治療抑郁癥。然而,許多人還是沒有進行治療,因為他們缺乏對環境的認識,他們不知道自己會被怎樣治療,又或者是他們害怕被羞辱。其結果是,人們往往選擇無效的方法幫助自己,而且經常面臨著惡性循環,包括產生無助感并認為自殺可能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他們從痛苦中得到解脫。
當然,即使是那些得到有效的治療方法的患者也可能不完全走出困境。復發是常見的,一旦治療停止,人們往往會因為抑郁癥的復發而痛苦。一旦抑郁癥變成慢性的,患者經常需要的認知行為治療和抗抑郁治療的組合組合,并且即使這樣也不能完全反應,即使他們的癥狀消除了一會兒,也可能復發。事實上,一些理論,就像一個疤痕,一旦開始了就不大可能完全愈合。這意味著,識別那些弱勢群體并在抑郁開始之前做好干預措施會影響最大一部分的公共健康。在我最近一項研究中,我運用了新的認知和行為策略,并結合其他策略阻止人們發展抑郁。這份研究表明,即使在那些進行醫學誘導抑郁癥的人中,人們患抑郁癥的可能性也在減少。
抑郁癥的患病率增加,高復發率,個人承受范圍還有社會花銷與抑郁癥有關 - 估計為美國經濟中每年830億(Greenberg等,2003) - 強調識別風險因素和實施預防方案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不能直到那些易受感染人群長成大人才進行干預。兒童和青少年是弱勢往往只會默默忍受。不像那些會表現出來,或有特殊條件的孩子,那些患抑郁癥的孩子可能是為了討好別人而表現的安靜,聽話的,因此很少會引起家長,教育工作者和兒科醫生的注意,直到完全成熟的癥狀完全表現出來。出于這個原因,我會主張將循證CBT的戰略加入普遍學校的社會情緒課程的,以幫助那些弱勢群體,以免為時過晚。
每一顆耀眼的明星的墜落都給我們帶來了啟示-那些有創意的誘導弱勢群體和青少年的方法很可能會對減輕那些抑郁帶來的負擔有幫助。不這樣做會變得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