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12月30日,中科院官方微博稱,研究結果表明,化石燃料燃燒排放成為北京PM2.5污染主要來源。在北京PM2.5的6個重要來源中,汽車尾氣及垃圾焚燒這一項,僅占4%。
汽車尾氣占比不到4%
中科院近日對北京PM2.5化學組成及來源的季節性變化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將燃煤、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氣溶膠,是對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或液態微粒的統稱)三個來源合并起來,化石燃料燃燒排放成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來源。
其中,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
此前,曾有說法稱,北京市內大量的汽車尾氣排放對霧霾產生了“重大”貢獻。
通過上述研究不難發現,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的占比為4%,也就是說,汽車尾氣的單獨占比小于4%。因此,上述汽車尾氣貢獻“重大”的說法,與該研究結果有所相悖。
煤炭或成霧霾“陪葬品”
中科院研究認為,北京周邊省份快速發展的工業生產活動,會帶來跨境傳輸的污染。治理北京本地空氣污染,不僅需要改善能源結構,還需要區域聯合防治。
無獨有偶,不久前,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英國利茲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的報告顯示,煤炭燃燒排放出的大氣污染物是整個京津冀地區霧霾的最大根源:占一次PM2.5顆粒物排放的25%,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貢獻分別達到了82%和47%。
報告還顯示,河北省的煤炭消耗對京津冀地區的霧霾貢獻最大。
煤炭,無疑成為了霧霾問題的“元兇”。
事實上,針對嚴重的霧霾天氣,特別是今年第三季度以來,各部位、各省份紛紛針對煤炭燃燒出臺整治辦法。
霧霾天氣,空中浮游大量塵粒和煙粒等有害物質,會對人體的呼吸道造成傷害,空氣中飄浮大量的顆粒、粉塵、污染物病毒等,一旦被人體吸入,就會刺激并破壞呼吸道黏膜,使鼻腔變得干燥,破壞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細菌進入呼吸道,容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
霧霾天氣時,大氣污染程度較平時重,空氣中往往會帶有細菌和病毒,易導致傳染病擴散和多種疾病發生。尤其是城市中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質的毒性,將會嚴重威脅人的生命和健康。霧霾天氣時,空氣中漂浮著粉塵、煙塵,塵螨也可能懸浮在霧氣中,支氣管哮喘患者吸入這些過敏原,就會刺激呼吸道,出現咳嗽、悶氣、呼吸不暢等哮喘癥狀。
霧霾天最好減少外出,外出時建議佩戴防護效果較好的口罩。但是,不是人人都適合戴口罩。 呼吸道疾病患者特別是呼吸困難的人,戴上口罩后反而人為地制造了呼吸障礙,心臟病、肺氣腫、哮喘患者不適合長時間戴口罩。有慢性病的患者,建議避免在清晨霧氣正濃時出門購物、參加各種戶外活動,要多飲水,注意休息。若身體出現不適,要進口前往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