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中”不是相對于西醫的一種說法,中醫的“中”代表中國的同時也是代表著“中和”、“中庸”之意,中醫的最高境界便是“陰陽平和”,這才是“中”的本意,因此中醫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中”。
中醫是個專用名詞,現代人會望文生義地認為它是相對于西醫的“西”字而言的,指傳統中國醫學或中國大夫不過認真地考證一下,這個“中醫”之“中”,本來的意思并不是指中國。
中國認識事物的思想基礎來源于《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納入陰陽的軌道,這對后世的哲學、社會、天文、地理、醫學等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取得平衡才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醫”這個名詞失去原來意義,僅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區別,是在鴉片戰爭前后。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確定了中醫兩個字。自此中醫的概念發生了變化。
從中醫“中”的本意來看,中醫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以平為期,以和為重。《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
中醫的機制不是我們可以用一般的科學理論所能理解的,應該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中國幾千年來倡導的儒家文化,正是中醫的很好應證,所以中醫的“中”應該代表著“致中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