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面癱穴是人體很重要的一個穴位。它具有祛風通絡,活血化瘀,調節神經,促進神經修復,消炎止痛之功效。臨床上面癱穴主要治療面神經麻痹,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也可用于治療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膽囊炎。
定位:
位于肩部,鎖骨外1/3處斜向上二寸。局解:
布有斜方肌和頸淺動靜脈及鎖骨上間神經。取穴原則:
面癱,乳突炎以交叉取穴為主,膽囊炎以同側取穴。針刺特點:
以針刺鎖骨上間動靜脈出現得震感為宜。針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可滯針。針感:
放射性針感向頸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脹。功能:
缺風通絡,活血化瘀,調節神經,促進神經修復,消炎止痛。主治:
面神經麻痹,面癱后遺癥,面肌痙攣,還可用于治療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膽囊炎。按語:
曾用于治療早期周圍性面癱的特定穴。越是發病時間短,治療效果更加。對發病2小時以內者,一針治愈率可達70%。發病時間長,效果越差。治療期間應減少寒冷刺激,忌食魚蝦蟹,及辛辣之物。此穴因為位于肺尖部,為了安全,臨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可以不用面癱穴,獲科技進步一等獎。歌訣:
面癱肩中交叉點,乳突痙攣和面癱。交叉取穴鎖神經,對側壓痛腮腺炎。(1寸毫針,針尖向頸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