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發癥:
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是一類少見的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如不手術治療,75%的患兒在出生后1 年內死亡。但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是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關鍵之一,本病容易并發的術后并發癥包括以下幾種:
1、肺水腫
肺水腫可能由左心衰竭、左心發育小、體內液體過多、吻合口過小、體外循環影響以及肺靜脈梗阻等原因引起。吻合口的大小是影響術后轉歸的重要因素,一般嬰幼兒為1~4cm,年長兒童及成人為4~6cm。臨床上術后患兒一旦出現粉紅色血性痰,氧合指數下降,床邊胸片示雙肺密度增高等表現時,提示存在肺水腫。
2、肺動脈高壓
術后并發肺動脈高壓時常有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可表現為肝大、尿量減少、肢端涼、心率增快、肺動脈壓與體循環壓同步上升等;一旦肺動脈壓超過體循環壓,隨后體循環壓下降,即為肺動脈高壓危象出現。因此,應盡早采取措施加以預防。患兒呼吸機支持時,尤其是在術后48小時 內,吸痰要在予充分肌松和鎮靜下進行,動作要輕柔,盡量減少刺激。血氣應維持在適當過度通氣狀態( PCO2 25~35mmHg),防止缺氧,及時糾正酸中毒。降肺動脈壓藥物可選用妥拉蘇林、前列地爾等。
3、心律失常
本病患兒術后可發生多種類型的心律失常,可能原因有手術操作不當、心肌水腫、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等。心房內手術操作不當可引起以心率減慢為主要表現的心律失常,故術中應常規放置心臟起搏導線,一旦發生心率減慢的心律失常可臨時起搏。
4、低心排(低心排血量綜合癥)
術后發生低心排的可能原因是術中心肌保護效果差、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左心發育小及心臟負荷過重等。當出現血壓偏低或不穩定、末梢循環差及尿量減少等表現時應警惕低心排的出現,應及時加強心功能支持,如常規使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對心功能較差的患兒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素或米力農;適當控制液量,依據中心靜脈壓和左房壓來補液,必要時加強利尿,以減輕心臟負荷;使用極化液和1,6二磷酸果糖保護心肌和改善心肌代謝等。
5、肺部感染
術后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與患兒長時間呼吸機支持、營養不良及抵抗力低下等有關。因此,術后當心功能穩定后應盡早撤離呼吸機,并加強營養支持對預防肺部感染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