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動靜脈瘤并發癥
肺動靜脈瘺術后肺部的并發癥有以下幾種:
(1)肺不張
主要因術后咳嗽無力,支氣管內分泌物及小的凝血塊排出不暢, 引起支氣管堵塞, 患者感覺氣短或憋氣, 聽診肺部局部呼吸音弱或消失, 氣管可偏向患側, 床旁胸部X 線透視可予以證實。術后應經常鼓勵和協助患者作有效咳嗽, 咳出堵塞支氣管的帶血稠痰, 痰液不易咳出, 可將沐舒坦15mg 加蒸餾水30ml 霧化吸入,每日2 次。如不成功可經鼻孔插入橡皮導管, 通過聲門到達氣管, 輕輕來回移動, 以刺激氣管粘膜, 引起患者反射性咳嗽, 將痰咳出。如再不成功,則需進行床旁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及吸引, 一般能使肺復張。
(2)膿胸
原因: (1) 術中操作不慎使癌瘤、膿腫或結核空洞破潰, 污染了胸腔, 如在關胸前未徹底沖洗胸腔或患者體質極弱, 抵抗力低, 胸膜腔可以感染成膿胸; (2) 肺切除后余肺表面細小支氣管瘺, 如肺段切除后的粗糙面及楔形切除術后的肺縫合邊緣長期不封閉愈合, 則易感染胸膜腔形成膿胸。尤其術后呼吸功能不全, 需用呼吸機作持續輔助呼吸時, 由于肺內有一定的壓力, 瘺口更不易愈合,久之易形成膿胸。高熱者一旦形成膿胸,應及早行閉式引流或胸腔穿刺抽膿以使肺復張及閉合膿腔。
(3)血胸
原因:(1)胸膜粘連離斷處出血或溢血;(2)胸壁血管損傷后出血, 因來自體循環壓力較高不易止血;(3)肺部大血管損傷, 多因結扎線脫落, 出血迅猛, 常來不及搶救。再次開胸止血的適應證: (1)術后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血量>300ml/ h , 或5h內平均>200ml/ h;(2)引流出的血液很快凝固, 表明胸內有較大的活動性出血;(3)床旁X 線胸片患側有大片的密度增高影, 余肺受壓, 縱隔向健側移位, 患者感到呼吸困難, 表明胸內有較多的凝血塊, 需開胸清除;(4)患者有失血性休克, 雖輸全血及采取抗休克措施, 但失血癥狀無改善。出現以上任何一項情況, 應立即配合醫生進行救治, 并迅速建立靜脈通道, 輸注止血藥物, 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 做好搶救準備, 同時備好足量全血, 爭取及早開胸探查、止血。
(4)支氣管胸膜瘺
一般發生在術后7~10d,患者刺激性咳嗽明顯,痰中常帶陳舊血,出現患側液氣胸。胸膜穿刺所得為感染性內容與咳出的痰類似。穿刺后向胸腔內注入2ml美藍液,如果咳出藍染的痰液, 則進一步證實為瘺。一旦發生支氣管瘺, 很快感染胸腔形成膿胸, 需及時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及全身給以廣譜抗生素治療, 以控制感染。
(5)呼吸功能不全
主要發生在術前肺功能較差的患者。由于癌癥需作肺切除術者, 術前應有足夠的估計和準備。開胸手術完畢, 即在手術臺上作好氣管切開, 返回病房即開始用呼吸機輔助呼吸, 一般5~7d 后即可脫離呼吸機。如果術前肺功能較好, 術后因肺分泌物多, 咳痰不暢, 或肺部出現炎癥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應及早在床旁行氣管切開, 連接呼吸機作輔助呼吸。
(6)循環系統意外
肺切除術后由于循環系統意外而死亡者約占切除總例數的0.15% , 多因急性心肌梗死或肺動脈栓塞死亡。這種意外并不與肺切除范圍成正比, 且多發生在肺葉或段切除術后, 有的患者術前無心臟病史, 患者家屬及醫生思想上毫無準備,多在術后3~5d無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發生, 很少有能搶救而復生者。
(7)、其它
常見的嚴重并發癥還有肺動靜脈破裂、胸腔出血、細菌性心內膜炎、腦膿腫、栓塞等。
肺動靜脈瘺有時會發生咯血、胸痛其它癥狀。咯血是由于毛細血管擴張性病變位于支氣管粘膜的病損或肺動靜脈瘺的破裂而引起。胸痛可因病變破裂出血位于肺臟層胸膜下或血胸所致。約25%病例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抽搐、語言障礙、復視、暫時性麻木等,這可因紅細胞增多、低氧血癥、血管栓塞、腦膿腫和大腦毛細血管擴張病變出血而引起。在家族性遺傳有關的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者常有出血癥狀,如鼻衄、咯血、血尿,陰道和消化道出血。因瘺的存在也可并發細菌性心內膜炎。在病變區細心聽診,約50%病例可聽到收縮期雜音或雙期連續性雜音,其特征為雜音隨吸氣增強,呼氣減弱。其他還有杵狀指趾、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壓積增高、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