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BSS為染色體異常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缺乏。GPIb/Ⅸ復合物是血小板黏附必需物質,GPIb是血小板表面vWF受體,是血小板黏附的主要受體,血小板通過GPIb與vWF結合而黏附于皮下組織。由于本病患者GPIb/Ⅸ缺乏,導致血小板黏附功能異常,同時伴血小板減少。此外,患者血小板體積增大,直徑>4μm,大似淋巴細胞,電鏡下發現血小板膜系統明顯異常,細胞內空泡,表面連接系統、致密管系統、微管系統及膜復合物增多,巨大血小板內蛋白和致密顆粒也增多。
二、發病機制
BSS的根本問題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和GPV缺陷,聚丙烯酰胺電泳表明這實際上是一種缺乏,至今尚未發現GPIb-Ⅸ數量正常而功能異常的變異型。血小板止血功能的第一步是黏附在受損的血管壁上,以異二聚體形式存在于血小板膜上的GPIb-Ⅸ是血小板的主要黏附受體。進一步的研究發現GPIb有α、β兩條多肽鏈組成;其中α鏈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特異受體。在血流的情況下GPIb缺乏的血小板不能與血管內皮下基質中的vWF相結合,因而就不能實現其黏附功能。GPV與GPIb-Ⅸ的關系尚不清楚,可能與膜的穩定性有關,同時它也是血小板膜上對凝血酶原敏感的蛋白,可能是導致凝血酶原消耗不良的原因。血小板的體積變大,推測是由于GPIb-Ⅸ復合物缺乏,導致血小板膜與細胞骨架失去聯系并變形而成。所以BSS的出血表現是由于GPIb-Ⅸ復合物缺乏、血小板數減少、血小板增大而不易轉運至受損血管壁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另據遺傳研究發現BSS是由于GPIb α和GPⅨ的點突變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