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內折返性心動過速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病因大多為病理性。約50%的房內折返性心動過速患者有器質性心臟病。其病因可能為缺血、炎癥、纖維化、淀粉樣變,或由心房擴張(如左右心房壓力不均衡,或一側淤血)等,使心房傳導纖維不能相應拉長所致。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房內折返性心動過速者甚少,北京阜外醫院報道,其發生率為6.9%,文獻報告為2%~7%。IART似非心肌梗死所致,但應考慮到心肌梗死可使原有的異常電活動增加。若心率>160次/min,持續時間長者,可使血流動力學明顯變化,增加急性期的病死率。IART可合并2∶1、3∶1房室傳導阻滯等,多見于洋地黃中毒。約30%的患者未發現有器質性心臟病。
二、發病機制
心房內傳導速度和不應期的不均一性為房內折返性心動過速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折返環路局限于心房,沖動自房內折返環路傳出,心房除極的途徑逐搏改變,P波形態有別于竇性且多變。心室除極順序未變,經房室結-希-浦系統除極,因此QRS波形態與時限均正常。房內折返性心動過速是由于激動在房內折返而引起的一種期前收縮型心動過速,常表現為突發、突止,故又稱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它可由自發性房性期前收縮誘發,尤其是房性期前收縮落在心房肌易損期更易誘發,也可由心房起搏反復誘發和終止。
通過對IART的心內電生理檢查和射頻消融的結果,發現IART心房內激動起源部位較復雜,例如起源于右心房側者,部位可在希氏束上方,上腔靜脈、右心耳,下腔靜脈、冠狀竇口、終末嵴;起源于左心房側者,部位可在肺靜脈、左心耳。消融靶點可在右心房前側壁、中側壁、后側壁、希氏束旁、中間隔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