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胰腺囊腺瘤的病因仍不清楚。估計其來源可能有以下幾方面:①由異位的消化道始基細胞或十二指腸畸變的Brunner腺侵入;②起源于腺管的腺泡細胞;③起源于胰管上皮;④殘留的胎生組織。而囊腺癌則可能由黏液囊腺瘤惡變而來。
二、發病機制
胰腺囊性腫瘤可發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以胰腺體尾部多見。胰腺囊性腫瘤因其囊壁覆蓋上皮細胞,因此有人將其歸屬于胰腺囊腫之中,認為是胰腺真性囊腫的一種,即增生性或贅生性囊腫,其良性者為囊腺瘤,惡性者為囊腺癌。囊腺瘤和囊腺癌大體外觀基本相似,瘤體大小不一,常呈不規則圓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與正常胰腺組織有較明確的分界,與毗鄰臟器和周圍組織無明顯粘連,腫瘤的囊壁厚薄不均。囊腺癌一般也不呈浸潤性生長,晚期癌腫表現可出現浸潤性變化,有粗大的血管所圍繞,并累及周圍組織和器官,可出現局部淋巴結或肝臟轉移。
根據囊腺瘤的形態、起源和生物學特征,1978年Campagno將其分為漿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兩個類型。漿液性囊腺瘤以小囊為主,由多數小囊組成稱之為胰腺小囊性或微囊性囊腺瘤。切面呈蜂窩多孔狀,囊內有結締組織間隔將囊腫分成許多1~2cm的小囊腫,其內皮由單層扁平細胞或立方細胞組成。細胞及其核型似中央腺泡細胞,故又將其稱為中央腺泡性囊腺瘤。瘤細胞無異形性,無核分裂象。囊腫內壁光滑無乳頭狀突起。漿液性囊腺瘤無惡變傾向。黏液性囊腺瘤特點是囊腫較大,切面多為大的單房性或多房性囊腫,囊內充滿黏液。囊壁內皮由柱狀細胞組成,瘤細胞內含有豐富黏液,但無糖原存在,囊腫內壁光滑或有乳頭狀突起,黏液性囊腺瘤有潛在的惡變危險,因此認為黏液性囊腺瘤是黏液性囊腺癌的癌前病變。
胰腺囊腺癌又稱為黏液性囊腺癌,起源于胰腺大導管的上皮或由同一起源的良性囊腺瘤惡變而來。切面呈單房亦可為多房,囊內液體呈黏液狀或膠狀,亦可呈褐色或血性并有壞死組織混雜。囊腫壁襯以產生黏液的高柱狀上皮細胞及杯狀細胞,細胞常有不典型增生,可見核分裂象。囊腫內壁上可見乳頭狀或菜花狀突起。上皮下可見出血壞死區及鈣化灶,細胞質內及囊內黏液中含有大量的黏蛋白而無糖原。在同一囊內可見到正常分化的良性區和未分化的惡性區。由囊腺瘤惡變來的病例,同一囊內尚可見到囊腺瘤、囊腺癌以及囊腺瘤傾向惡變的多種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