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系統性紅斑狼瘡檢查
1.一般檢查
(1)血象
病人常有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或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血沉異常增快。在SLE活動時,存在能破壞紅細胞的自身抗體,造成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下降。這時網織紅細胞可以升高>5%,臨床上病人可出現輕度黃疸。具體為:白細胞計數減少,常<4*109/L,淋巴細胞減少,常<1.5*109/L,不同程度貧血,Coombs實驗可陽性,血小板一般正常,亦可減少。
(2)尿常規
腎損害者有程度不等的尿檢查異常,如蛋白尿、血尿。血漿蛋白測定可見球蛋白增高,特別在有腎變性腎炎時,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膽固醇增高,嚴重腎損害者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升高。作24小時尿蛋白的定量檢查,若超過0.5克/日以上,則說明存在蛋白尿,反映了SLE累及腎臟。若尿液中反復出現紅細胞、白細胞,在排除尿路感染,尿路結石以后,也應該考慮存在狼瘡性腎炎的可能。
2.免疫學檢查(抗核抗體檢查)
血中存在多種自身抗體是其特點,一般為周邊型和斑點型,有抗dsDNA抗體、抗DNP抗體、抗Sm抗體、抗Ro(SSA)抗體、抗La(SSB)抗體等。抗核抗體(ANA)在病情活動時幾乎100%陽性。陰性時更換檢查方法可能出現陽性,抗核抗體陰性時不能完全排除本病,需結合臨床和其他實驗室檢查資料綜合分析。抗雙鏈DNA(ds-DNA)抗體對診斷的特異性較高,但陽性率較低,為40-75%,與疾病活動和腎臟損害密切相關,抗體效價隨病情緩解而下降,抗Sm抗體約在30%SLE中呈陽性反,因其特異性高,又稱為本病的特異性抗體。對于不典型、輕型或早期病例,按SLE標準不足確診者,若抗Sm抗體陽性,結合其他表現可確診。
3.免疫病理學檢查
即胃刺穿或組織檢查,其組織切片免疫熒光研究提示,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IgM伴補體沉積于SLE腎炎的腎中。沉積有三種類型即系膜、內皮下、上皮下。沉積沿腎小球基膜呈顆粒狀。系膜型沉積在毛細血管袢之間呈不規則狀、均勻鏈狀或顆粒狀。20-50%狼瘡腎炎者在腎小管基膜和間質中有免疫復合體(IC),并伴顯著間質纖維化和單核細胞浸潤腎小管損傷。臨床表現和尿液異常及腎活檢異常之間不完全一致。皮膚狼瘡帶試驗即應用免疫熒光法在患者皮膚的真皮和表皮結合部位,見到免疫球蛋白和IgG、IgM和補體沉積,呈粒狀、球狀或線狀排列成黃綠色熒光帶。正常皮膚暴露部,陽性率為50-70%,皮膚病損部可達90%以上,在非暴光部位出現陽性狼瘡帶試驗者多系病情嚴重,或伴有腎炎、低補體血癥及高DNA抗體水平者。
4.補體和蛋白質測定
(1)補體C3和CH50(總補體)測定
在SLE活動,狼瘡性腎炎,溶血性貧血等急性癥狀出現時,C3和CH50的含量往往降低。這是由于大量補體成分參與了自身免疫反應,而機體一時還來不及制造補充,其中C3的靈敏性高于CH50。補體對疾病的診斷和病情活動的判斷都有很大幫助,SLE患者經過治療后血清中原來含量降低的補體逐步恢復正常,這說明該治療是有效的。反之,如補體含量持續下降,則說明病情活動加重,需密切觀察。
(2)免疫球蛋白測定
主要測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由于SLE免疫功能異常亢進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增高,特別是IgG增高較為多見。C3降低;IgG顯著升高,IgA、IgM亦升高,γ球蛋白升高,呈高γ球蛋白血癥;循環免疫復合物測定陽性。
5.其他檢查
(1)狼瘡帶試驗
活檢取小塊皮膚,用直接免疫熒光法觀察,可發現表皮與真皮交界線上有顆粒或線狀熒光帶,為IgG、IgA、IgM及補體沉積所致。
(2)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近年報道,可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CD)診斷兒童狼瘡性腦病,認為TCD有效、簡便、無創、價優,有助于長期隨訪觀察SLE病情。TCD為狼瘡腦病腦血管早期功能性變化的檢測提供了一項較敏感和特異的方法。
(3)約20-50%SLE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
15%患者梅毒血清反應呈假陽性,病情活動期C反應蛋白增加;31%患者血清中可測出冷球蛋白,冷球蛋白多是混合性,代表血中的免疫復合物,含IgG和補體C1、C3及IgM和/或I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