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素性股骨頭壞死體征
早期僅有局部壓痛(股內收肌起點、腹股溝中點、縫匠肌起點、髖關節外側粗隆、臀中肌為常見壓痛點),“4”字試驗及Thomas征均陽性。晚期髖關節各方向活動受限,肢體短縮,屈曲內收攣縮畸形,肌肉萎縮,患髖可出現半脫位體征,Trendelenburg征陽性。
二、激素性股骨頭壞死X線表現
應拍攝髖關節的后前位、側位或斷層片,必要拍攝雙髖,以對照致密度。常在側位和斷層片上發現早期病變的重要征象。臨床上可將X線表現分為4期。
1.Ⅰ期
軟骨下溶解期。頭外形正常,僅在某些區域(如負重區)軟骨下出現囊性變或“新月征”。
2.Ⅱ期
頭壞死期。頭外形尚正常,在頭的外方或外上方及中部可見密度增高區,周圍有時出現硬化帶。
3.Ⅲ期
頭塌陷期。頭部出現階梯狀塌陷或雙峰征,軟骨下有細微骨折線,負重區變扁,并有周圍骨質疏松現象。
4.Ⅳ期
頭脫位期。壞死區繼續向內下方發展,頭扁平、增生、肥大,可向外上方脫位,關節間隙狹窄,髖臼邊緣增生硬化。
三、激素性股骨頭壞死分期
結合X線、CT、MRI、骨掃描及骨活檢的ARCO分期
1.0期
骨活檢結果與缺血性壞死一致,但其它所有檢查均正常。
2.Ⅰ期
骨掃描陽性或MRI陽性或兩者均陽性,依賴股骨頭累及的位置,病變再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
1)ⅠA
股骨頭受累<15%。
2)ⅠB
股骨頭受累15%~30%。
3)ⅠC
股骨頭受累>30%。
3.Ⅱ期
X線片異常(股骨頭斑點狀表現,骨硬化,囊腫形成及骨質疏松),在X線片及CT片上無股骨頭塌陷,骨掃描及MRI陽性,髖臼無改變,依賴股骨頭受累的位置,病變細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
1)ⅡA
股骨頭受累<15%。
2)ⅡB
股骨頭受累15%~30%。
3)ⅡC
股骨頭受累>30%。
4.Ⅲ期
新月征,依股骨頭受累的位置,病變可細分為內側、中央及外側。
1)ⅢA
新月征<15%或股骨頭塌陷>2mm
2)ⅢB
新月征15%~3%0或股骨頭塌陷2~4mm。
3)ⅢC
新月征>30%或股骨頭塌陷>4mm。
4)Ⅳ期
X線示股骨頭關節面變扁,關節間隙變窄,髖臼出現硬化,囊性變及邊緣骨贅。
股骨頭內受累范圍以MRI確定,股骨頭塌陷依賴正側位X線片,新月征百分比是指新月征長度對股骨頭關節面的長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