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1、血液循環系統出現的癥狀:
A)多見出血。一般認為與M蛋白抑制凝固因素作用有關。常突然鼻出血及齒齦出血。近年來認為血液黏稠綜合征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原因之一,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凝血功能障礙可能與此有關。
B)2歲以內缺氧的嬰兒多見血栓。此年齡血細胞比容往往并不很高,而年長兒童比容較高者發生血栓的反而不很多。
C)多見原發性貧血。與血清黏稠度增加,血漿量代償增加而造成血液稀釋有關。
2.心血管癥狀: 出現心功能不全癥狀,因血清黏稠度增加,血容量增高而致心負荷量相應增加所致。也多見由血清黏稠度增加和血管內紅細胞聚集而致的末梢循環障礙,如雷諾現象、皮膚黏膜潰瘍及壞疽現象。
3.新生兒: 可表現為嘔吐、黃疸、顫抖、心動過速、心力衰竭、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肝脾腫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低血糖、低血鈣及腦癥狀等。
4.眼部表現:其癥狀為視野異常,復視及視力障礙,眼底病變是本病征的特征,并與黏稠度的變化相平行,如視網膜靜脈充盈曲張增加,呈現臘腸樣外觀,進而出血或滲血等。
5.神經癥狀:出現末梢神經損害及錐體束癥狀,如頭暈、聽力障礙、運動失調、眼球震顫、耳鳴等等。
6.腎功能改變 多見于骨髓瘤患者,血清黏稠度增加可引起腎血流量減少,更導致對腎功能損害。 根據臨床表現可提供診斷依據,但確診須靠實驗室檢查,測血細胞比容,測血漿黏稠度(正常值為水的3.5~5倍),做蛋白質化學的研究,包括免疫電泳分析,放射免疫測定以及沉降系數的測定,能對異常蛋白質做出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對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二、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可提供診斷依據,但確診須靠實驗室檢查,測血細胞比容,測血漿黏稠度(正常值為水的3.5~5倍),做蛋白質化學的研究,包括免疫電泳分析,放射免疫測定以及沉降系數的測定,能對異常蛋白質做出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對診斷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