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時期常見的嘔吐一般治療
一、尋找病因,解決原發病
二、對癥治療
1、溢乳:應改善喂乳方法
喂乳時注意采取正確的嬰兒體位,喂后將其抱起伏於成人肩上同時拍背,使其胃中氣體充分排出。
2、其他嘔吐:
(1)禁食:一般禁6~8小時
①禁食期間:
少量多次喂以30~50ml/kg的含糖口服液(含NaCl0.25g、KCl0.15g/100ml,加糖服用)。
②禁食后:
嬰兒:最好喂母乳,無母乳者用稀釋牛乳。3~4日內恢復正常奶量,液量不足時加含糖口服液。
幼兒及兒童:逐漸喂以流食,如牛乳(必要時稀釋)、果汁、藕粉等。再逐漸增加半流食如稀飯、煮水果、蒸蛋羹、細面條以至烤饅頭片等。3~4日后逐漸恢復平日飲食。
(2)藥物:嘔吐復發時,下列藥物可重復使用。
①輕癥:
口服胃復安:6個月~2歲5~7.5mg/d,2~7歲7.5~10mg/d,7~14歲10~15mg/d,分2~3次服。
注意:
6個月以下的嬰兒慎用。
發生震顫等副作用應即停用。
②重癥:
肌注氯丙嗪每次0.5~1mg/kg,或滅吐靈(胃復安,paspertin)每次0.15~0.3mg/kg。
③煩躁不安者可肌注苯巴比妥鈉每次5~6mg/kg。
(3)脫水者:
先注射以上藥物,再在6~8小時內,按50~80ml/kg靜脈滴入10%葡萄糖液與生理鹽水各半的混合液。
待有尿后,按剩余液體的0.3%加入氯化鉀。
注意:脫水在中度或以上,或并有堿中毒或酸中毒者,應按液體療法章進行補液。
小兒時期常見的嘔吐辨證論治
1、傷食吐
癥狀:不思乳食,惡心腹脹,氣出穢臭。吐前不安,吐后安靜,嘔吐物酸臭,大便酸臭。
治則:消食導滯,和胃止嘔。
(1)山楂糖:生山楂500克,生姜20克,白糖250克。將白糖加水煎成稠汁,入山楂末、姜汁攪勻倒入盤中,晾涼切塊即可。適用于傷肉食及傷乳食。
(2)雞內金10克,炒麥芽10克,水煎,頻飲。治一切飲食所傷。
(3)生蘿卜搗碎取汁,或蘿卜子30克微炒,水煎頻服。治豆類或面食所傷。
(4)生姜5片水煎片刻,少量多次服,或在牛奶中加姜汁3~5滴,止吐奶。
(5)山楂神曲粥:山楂30克,神曲15克,粳米100克,紅糖6克。先煎山楂、神曲,取汁去滓,后煮米沸開,和入藥汁,煮成稀粥,加糖,趁熱食。
2、胃寒吐
原因:多由過食生冷或腹部受寒引起
癥狀:嘔吐時發時止,腹脹,不思飲食,大便亦稀薄。嘔吐物不消化,無明顯腥臭。
治則: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1)鮮生姜汁頻服。
(2)核桃1個燒成炭,研細末,用姜湯送服。
(3)大蒜1頭煮熟,用開水沖蜂蜜,送服大蒜。
(4)蘇葉飲:鮮紫蘇葉30克,水煎,少量多次服。
(5)姜蒜牛奶羹:韭菜250克,生姜25克,洗凈切碎,搗爛,用紗布絞汁,放入鍋內,加牛奶250克,加熱煮沸,趁熱飲服。
(6)丁香姜糖:丁香粉5克,生姜末30克,白糖250克。先將糖水熬稠,放入姜末、丁香粉調勻,再繼續熬至用鏟挑起即成絲狀而不粘手時停火,將糖倒在表面涂過油的瓷盤中,稍冷卻后,將糖切成條,即可。
3、胃熱吐
癥狀: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口渴喜飲,牙齦腫痛,口臭,面紅唇赤,小便黃少,大便秘結。
治則:清熱和胃,降逆止嘔。
(1)檸檬絞汁,少量多次服。
(2)荸薺適量,水煎,少量多次服。
(3)鮮葦根90克,水煎濃汁,代茶飲。
(4)雞內金燒灰,黃酒送服,日3次。
(5)竹茹粥:鮮竹茹30克,粳米50克。先用水煮竹茹取汁去滓,入米煮粥,少量多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