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之所以會出現痢疾這種疾病,主要原因是細菌感染造成的,最為常見的是病原菌感染,又稱為痢疾桿菌,這種疾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傳染源比較多,帶有這種細菌的患者是最主要的傳染源,傳染的途徑也非常多,最常見的是食物傳染,還有生活接觸傳染等等,下面為大家概括細菌性痢疾的預防措施。
細菌性痢疾的預防:
1.管理傳染源
及時發現患者和帶菌者,并進行有效隔離和徹底治療,直至大便培養陰性。重點監測從事飲食業、保育及水廠工作的人員,感染者應立即隔離并給予徹底治療。慢性患者和帶菌者不得從事上述行業的工作。
2.切斷傳播途徑
飯前便后及時洗手,養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應注意飲食和飲水的衛生情況。
3.保護易感人群
口服活菌苗可使人體獲得免疫性,免疫期可維持6~12個月。
治療
1.急性菌痢的治療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消化道隔離(隔離至臨床癥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忌食生冷、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2)抗菌治療因志賀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逐年增長,并呈多重耐藥性,故應根據當地流行菌株的藥敏試驗或患者大便培養的藥敏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的有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復方磺胺甲惡唑,阿莫西林、頭孢曲松、中藥小檗堿,但需要注意喹諾酮類和復方磺胺甲惡唑耐藥性增加。兒童盡量不采用喹諾酮類藥物;有肝病、腎病、磺胺過敏及白細胞減少癥者忌用復方磺胺甲惡唑。
(3)對癥治療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有失水者,無論有無脫水表現,均應口服補液,嚴重脫水或有嘔吐不能由口攝入時,采取靜脈補液。痙攣性腹痛時給予阿托品或進行腹部熱敷。發熱者以物理降溫為主,高熱時可給予退熱藥。
2.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本型來勢兇猛,應及時針對病情采取綜合性措施搶救。
(1)抗感染選擇敏感抗菌藥物,靜脈給藥,待病情好轉后改口服。
(2)控制高熱與驚厥高熱者給予物理降溫和退熱藥。伴驚厥者可采用亞冬眠療法。
(3)循環衰竭的治療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有:
①擴充有效血容量;
②糾正酸中毒;
③強心治療;
④解除血管痙攣;
⑤維持酸堿平衡;
⑥應用糖皮質激素。
(4)防治腦水腫與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嚴格控制入液量,應用甘露醇或山梨醇進行脫水,減輕腦水腫。
3.慢性菌痢的治療
(1)尋找誘因,對癥處置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虛弱者可適當使用免疫增強劑。有腸道功能紊亂者可酌情給予鎮靜、解痙藥物。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藥物,立即停止耐藥抗菌藥物使用。改用乳酸桿菌等益生菌,以利腸道正常菌群恢復。
(2)病原治療通常需聯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抗菌藥物,足劑量、長療程。對于腸道黏膜病變經久不愈者,可采用保留灌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