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預激綜合征并發癥
小兒預激綜合征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心律失常,也是本病需要進行治療的原因。
預激綜合征本身對健康沒有妨礙,如果不發生心律失常則不需要治療。但有預激綜合征的人終生不并發心律失常者絕無僅有,絕大多數在青年或中年開始出現心律失常,少數病人在兒童期甚至嬰兒期即發生心律失常,極少數病人老年發病。心律失常一旦發生,一般的規律是發作次數越來越頻繁,每次持續時間越來越長;開始容易被治療措施所終止,以后則效果逐漸變差、乃至無效。
若病情嚴重治療不當,可并發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室顫、甚至猝死。
并發的心律失常主要有如下幾種:陣發性室上心動過速、心房顫動、期前收縮等,其中以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最常見,發生率為60%~70%。
1、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房室旁路具有短不應期和傳導上全或無的特點,不出現遞減傳導或傳導延緩。房室旁路可前傳及逆傳,小兒前傳及逆傳有效不應期平均值分別為231ms及310ms,和正常房室傳導系統有完全不同的生理特性。房室交界區前傳不應期較房室旁路短,傳導時間較旁路慢,從而形成了折返環路,此環路包括心房肌、房室傳導系統、心室肌及房室旁路。適時的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以房性為多),正值其中一條徑路未脫離不應期而不能下傳時,激動只能從另一條徑路下傳到心室,當心室激動波抵達前一徑路遠端時,該徑路已脫離不應期而能應激,激動遂能通過并逆傳到心房,形成房室間折返激動(reentry),如循環不已,即為環形運動性心動過速(circusmovementtachycardia,CMT)。激動在折返環路運行的時間長于環路中任何部分的有效不應期,有可激動的間隙,故環形運動可持續進行。預激綜合征并發的CMT分為順傳型和逆傳型,因房室旁路的傳導慢,不應期長,激動大多通過正常通道下傳即順傳型,而逆傳型少見。房室旁路具有逆傳功能,不能前傳,稱為隱匿性房室旁路。在竇性心律時,P-R間期正常,QRS波時限正常,無預激波,這類病人仍然可以發生順向型環形運動性心動過速。據報道,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病例中,大約30%為隱匿型房室旁路引起。發生順傳型CMT的心電圖特征與顯性房室旁路一致。但隱性房室旁路并發心房顫動時,由于旁路無前傳功能,故心房顫動的心室率不致過快。預激綜合征有兩條旁路,環形運動在兩條房室旁路中環行,也可出現類同逆傳型CMT的心電圖表現,但甚為少見。
2、心房顫動和撲動
兒童預激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及撲動較成人少見(2%~5%),且心房顫動明顯多見于心房撲動。預激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的發生機制有:
①房室反復性心動過速觸發心房顫動;
②旁路本身的作用,旁路心室端成樹根狀,旁路插入心室端的心肌傳導阻力小,逆傳速度比前傳速度快,多條旁路同時參與傳導時,激動可逆傳心房,如心房肌處于易顫期,則可誘發心房顫動。除旁路以后,心房顫動可消失;
③心房肌電生理異常、心房擴大和壓力升高等是心房顫動不易終止的重要因素。心電圖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f波;
②心室率快速不勻齊,一般比單純心房顫動時的心室率快,可達180次/min以上;
③QRS波群寬大畸形,典型的預激綜合征圖形,QRS起始部有預激波;
④QRS波群易變性大,心室率快速時,QRS波群寬大畸形的程度加重。心室率減慢以后,預激波減小,QRS畸形的程度較輕;
⑤心房顫動終止后,竇性心律呈預激綜合征圖形;
⑥心房顫動多由期前收縮誘發;
⑦P-R周期<;220ms者,易發生心室顫動。
3、心室顫動
預激綜合征不僅易并發心房顫動,而且在心房顫動的基礎上又可誘發心室顫動,但少見。其機制:
①旁路不應期縮短,多條旁路參與傳導。適時的房性期前收縮經旁路下傳進入心室肌易顫期,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及心室顫動;
②預激綜合征誘發心房顫動以后,快速的心室率可使心排血量下降,心肌缺血缺氧,使室顫閾值下降,快速的心房激動經旁路下傳心室,誘發心室顫動。
心電圖表現:
①竇性心律呈預激綜合征圖形,適時的房性期前收縮下傳心室觸發心室顫動;
②預激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心室率快速時誘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