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小兒先天性白細胞顆粒異常綜合征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多見于近親結婚的后代。人類CHS1基因突變引起。
常染色體隱性(autosomal recessive,AR)遺傳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只有致病基因的純合子才發病。帶有致病基因的雜合子不得病,但可以把致病基因向后代傳遞,并可能造成后代發病。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通常有以下規律:(1)假如父母正常,孩子受累,那么父母都是雜合子,并且他們的孩子中平均有1/4的人會受累,1/2是雜合子,1/4正常。(2)受累者和基因型正常的人結婚生出的孩子都將是表型正常的雜合子。(3)受累者和雜合子結婚生出的孩子平均1/2將受累,1/2是雜合子。(4)兩個受累者結婚生出的孩子都將受累。(5)男女受累的機會均等。(6)雜合子表型正常,但屬攜帶者。假如遺傳病是由于某一特定蛋白質缺失所致(例如酶),那么攜帶者一般來說這種蛋白質的量會減少。假如已經知道突變的部位,分子遺傳學分析可以鑒定表型正常的雜合子個體。近親婚配在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中有重要作用。有血緣關系的人更容易攜帶同一個突變等位基因。
二、發病機制
本病征的發病機制可能是粒細胞內細胞膜界的廣泛異常,粒細胞趨化性異常可能與細胞膜或胞漿內巨大顆粒有關,使之通過微孔發生障礙,對趨化刺激因子的反應差。白細胞異常在電鏡超微白細胞化學結構上,白細胞組織內部有巨大溶酶顆粒體、酸性水解酶、磷脂水解酶、過氧化酶等,異常的溶酶顆粒結合在溶酶體膜上,因而被認為是溶酶體疾病,由于多種水解酶因溶酶體膜缺陷而不能被釋放到吞噬空泡內,脫顆粒作用亦延遲,結果這種中性粒細胞表現為向化性能力減弱,殺滅細菌能力差,在脊髓內易于破壞而致中性粒細胞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