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先天性白細胞顆粒異常綜合征癥狀
一)癥狀
小兒先天性白細胞顆粒異常綜合征沒有性別差異,兩性均可發病,患兒父母多為近親婚配。臨床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皮膚癥狀:
較特殊,在嬰兒期即可出現,皮膚局部白化,外露受光照射的部位呈石板樣灰或黑色。頭發呈亞麻色或黑褐色,皆有銀光,特別是在陽光下或洗滌后。患者對陽光很敏感,日曬后,皮膚可增厚并發生鱗狀上皮癌。
2、眼部癥狀:
較為復雜,可呈現眼部白化病,虹膜色素減少呈藍紫色或棕色,半透明,眼底色素消失,視網膜呈灰色,遇光可見水平性眼球震顫。
白化病的眼部癥狀表現為虹膜呈淡紅色或淡灰色,半透明,瞳孔淡紅,視網膜無色素、畏光,視力下降。
眼球震顫:眼球震顫(nystagmus),簡稱眼震。是一種不自主的、有節律性的、往返擺動的眼球運動。
3、肝脾與淋巴結腫:
大約85%患者有肝脾與全身淋巴結腫大,有人稱之為“淋巴瘤”可能是淋巴組織細胞反應性增大,脾大明顯時可出現脾功能亢進和溶血性貧血。
4、易感染:
特別是皮膚、呼吸道的葡萄球菌及其他革蘭陽性菌的感染。
受到葡萄菌感染,主要是引起癤、癰、毛囊炎、肺炎、腦膿腫、肝膿腫、化膿性骨髓炎及傷口感染等。
5、神經系統癥狀:
可有小腦性震顫、辨距不良、頸肌緊張、痙攣、瞼下垂、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消失、昏迷、腦脊液蛋白和細胞數增加、腦電圖異常,周圍神經病變等。
對光反射,是檢查瞳孔功能活動的測驗,分直接對光反射和間接對光反射。直接對光反射,通常用手電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觀察其動態反應。正常人,當眼受到光線刺激后瞳孔立即縮小,移開光源后瞳孔迅速復原。間接對光反射是指光線照射一眼時,另一眼瞳孔立即縮小,移開光線瞳孔擴大。檢查間接對光反射時,應以一手擋住光線以免對檢查眼受照射而形成直接對光反射。
6、血液學特征:
白細胞胞漿中存在D?hle小體樣的嗜甲苯胺顆粒。粒細胞有腫脹、退變及分葉不明顯,漿內缺乏正常的中性顆粒,而含有1~6個或多個圓形、卵圓形,直徑1~2μm染色紫灰藍色的異常顆粒。中性粒細胞可見1~6個異常巨大顆粒外,周邊尚可見一個透明帶。
Root1972年證明患兒白細胞吞噬功能良好,但殺菌活性有缺陷,易發生感染,并可發展為進行性粒細胞減少癥,可有貧血、血小板減少。
根據皮膚、頭發、眼的色素減淡、眼球顫動、畏光、視力障礙等眼部癥狀,以及特殊的外貌和血液學特征可做出診斷。具有以下1項或多項異常的兒童應懷疑本病的可能:
1)反復不明原因的細菌感染。
2)毛發、皮膚、眼底色素沉著。
3)外周血或骨髓的粒細胞出現巨大過氧化物酶陽性的溶酶體顆粒。
4)輕、中度中性粒細胞減少。
5)盡管血小板計數正常,但易擦傷或鼻出血。
6)無法解釋的肝脾腫大(與疾病加速期有關)。
本病常表現于嬰幼兒時期,也有在較遲的加速期確診的。確診需要在外周血或骨髓的粒細胞中發現巨大溶酶體顆粒。有些患者由于粒系前體細胞在骨髓中大量破壞,外周血粒細胞很少,這就需要行骨髓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