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分支酮酸脫羥酶缺陷致使分支氨基酸分解代謝受阻。氨基酸代謝紊亂時,某些氨基酸在組織內異常積聚,妨礙腦內的蛋白質合成,影響腦的細胞呼吸、髓鞘生成及神經遞質的合成,多引起進行性腦損害,表現為智力發育障礙,亦可見驚厥、癱瘓等。患兒初生時可以無異常,開始哺乳后,攝入乳汁中的氨基酸便出現癥狀。受累氨基酸在血中的濃度增高,其血濃度超過腎閾,便出現氨基酸尿。受累氨基酸的正常代謝途徑受阻,便經其他途徑分解,這些分解產物對腦組織常有毒性,在血中的濃度也升高,尿中也出現這些產物。如苯丙酮酸尿癥時,缺乏苯丙氨酸羥化酶,苯丙氨酸變為酪氨酸的主要代謝途徑受阻,血、尿中苯丙氨酸增加,苯丙氨酸經轉氨作用生成苯丙酮酸及羥苯乙酸,這些異常產物在血、尿中的濃度增高。
二、發病機制
支鏈氨基酸在氨基轉移后所形成的α-支鏈酮酸(KIC、KMV、KIV)必須由線粒體中的支鏈α-酮酸脫氫酶進一步催化脫羧,該酶是一個復合酶系統(BCKAD complex),由脫羧酶(E1,包括E1α、E1β兩個亞單位)、二氫硫辛酰胺酰基轉移酶(dihydrolipoyltransacetylase,E2)和二氫硫辛酰胺酰基脫氫酶(dihydrolipoyldehydrogenase,E3)等4部分組成,它們的編碼基因分別位于19q13.1-q13.2、6p21-p22、1p2l-31和7q3l;其中E3還是人體內丙酮酸脫氫酶和α-酮戊二酸脫氫酶的組成部分。這一酶系統還需焦磷酸硫胺作為輔酶參與作用。任一上列基因的突變均會導致這一酶復合體的缺陷,造成各種不同類型的槭糖尿癥。 分支酮酸脫羥酶缺陷致使其相應酮酸不能進行氧化脫羧,滯留體內,并隨尿排出,產生特殊氣味。支鏈氨基酸代謝障礙使患兒神經系統中支鏈氨基酸增高;谷氨酸、谷氨酰胺和γ-氨基丁酸等明顯下降;髓質脂類如腦苷脂、蛋白脂質和硫酸腦苷脂等不足。據認為,分支氨基酸及酮酸衍生物在體內蓄積對腦有毒性作用,如抑制髓鞘生成、干擾腦內蛋白合成、抑制神經遞質功能和酶的活性等,使發育中的腦組織受到嚴重損傷。除典型遺傳缺陷外尚有3種變異型。造成的患兒腦白質發生海綿狀變化和髓鞘形成障礙,以大腦半球、胼胝體、齒狀核周圍和錐體束等處最為顯著;由于急性代謝紊亂導致死亡的患兒大都有腦水腫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