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生活當中都非常的關注自己身體的一些變化,對于身體的各個方面,也開始找尋各種各樣的技巧和方法,冠壯動脈造影這一項檢查,主要是通過這項檢測來查看患者目前的身體情況,并且給予完善的治療,但是因為考慮到很多人對此不是那么的,下面給大家一下應該如何安排。
簡介
1959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兒科醫師為一個有主動脈病變的患者做心臟造影的時候,利用特制的頭端呈弧形的造影導管,誤經肱動脈逆行送入主動脈根部,并將導管遠端分別置于左、右冠狀動脈口,將約30ml的造影劑直接注入左、右冠狀動脈內而使其清晰顯影,令人驚訝的是,患者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發生室顫,因為在這之前醫療界普遍認為向冠狀動脈里注射造影劑是非常危險的(會引起室顫),從而開創了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
1964年,完成了第一例經肱動脈切開的冠狀動脈造影術。1967年,采用穿刺股動脈的方法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使這一技術進一步完善并得以廣泛推廣應用。
目前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的一種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機,通過特制定型的心導管經皮穿刺入下肢股動脈,沿降主動脈逆行至升主動脈根部,然后探尋左或右冠狀動脈口插入,注入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
這樣就可清楚地將整個左或右冠狀動脈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顯示出來,可以血管有無狹窄病灶存在,對病變部位、范圍、嚴重程度、血管壁的情況等作出明確診斷,決定治療方案(介入、手術或內科治療),還可用來判斷療效。
這是一種較為安全可靠的有創診斷技術,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近年自冠狀動脈內超聲顯像技術(IVUS)、光學干涉斷層成像技術(OCT)等逐步在臨床應用,發現部分在冠狀動脈造影中顯示正常的血管段存在內膜增厚或斑塊,但由于IVUS等檢查費用較為昂貴,操作較為復雜,現在并不是常規檢查手段。
冠狀動脈造影術是十分安全的手術方法。目前已經位居全美手術量第一位,手術平均死亡率低于0.1%。
正常解剖
冠狀動脈走行在心臟表面,環繞心臟分布,立體形態類似樹狀,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分支,但個體差異大,行走方向各異。正常冠狀動脈主要有兩大分支,即左冠狀動脈和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主干(LM)起源于升主動脈左后方的左冠竇,行至前室間溝時分為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CX),也可能在兩者之間發出中間支。
前降支通常供應部分左室、右室前壁及室間隔前2/3的血液,其分支分別向三個方向發出,即對角支(D)、右室前支、室間隔支。左回旋支主要供應左心房壁、左心室外側壁、左心室前后壁的一部分。
主要分支有鈍緣支(OM)。右冠狀動脈(RCA)開口于升主動脈右前方的右冠竇,供應右心房、右心室前壁與心臟膈面的大部分心肌。主要分支有后降支(PD)、左室后支(PL)等。